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凌云岑氏土司应和诗□杨光茂 文/图

百色早报 2015-07-31 02:35 大字

岑绍勋的“隐退诗”  

凌云县汾洲古石刻位于凌云县下甲镇政府大门对岸,共遗存有12幅,全部是明代泗城州第14世土司岑绍勋和第15世土司岑云汉父子俩所题,在12幅石刻中,有2幅是岑绍勋和岑云汉父子俩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所作的应和诗,诗的内容反映了“汾洲别墅”的兴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明朝政权风雨飘摇、政治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据凌云县历史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岑绍勋任泗城州第14世土司,他带兵赴浙东、粤东抗寇及到四川平叛,有功于朝廷,受到嘉奖。但明万历年间,他的三庶子岑雷汉伙同军中头目黄玛生事,他被嫁祸而引退。岑绍勋引退后,便在汾洲(今下甲镇政府所在地)的澄碧河畔,依山傍水修建娱乐场所,古称“汾洲别墅”,在河中央修建钓鱼的石台,古称“汾洲钓矶”。岑绍勋平时徜徉山水、垂钓娱乐、刻诗题词,过着归隐的生活。他作了一首诗,反映他在“汾洲别墅”的生活情境,叫做“隐退诗”,诗曰:

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晨吏报,家寒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

这幅石刻诗宽70厘米、高52厘米,草书字体。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其子岑云汉离乡二十载,后自桂林回乡,见其父诗,感慨社会局势变化太快,“汾洲别墅”往日的繁盛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即在其父所刻的“隐退诗”旁边应和一首,诗曰:

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

苔莲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

院里松荫空寂寂,江头柳色尚依依。

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

这幅石刻诗宽70厘米、高45厘米,行书字体。石刻旁的附注是:“余遭家多难间离,奔走湘漓将二十载,习若飘蓬,戊午(1618年)得归,物换时移,凄凉并含,非苦囊比,慨而听诗,聊以自赏云耳。”

1984年,岑建英(岑氏土司第29世)从南宁回到凌云,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慨颇深,又应和一首诗赞美家乡,诗曰:

承沐洪恩告老归,故乡旧貌已全非。

田畴阡陌翻金浪,山峦通道任高飞。

教化普及文风盛,法基永固壮国威。

应是余年深慰藉,谒仰列宗垂钓矶。

在凌云县岑氏土司及其后裔的这三首应和诗中,明代万历年间岑绍勋“隐退诗”的最后一句是“夜夜邀人上钓矶”,明代天启年间岑云汉“应和诗”的最后一句是“重扫先人旧钓矶”,到1984年从岑建英“应和诗”的最后一句是“谒仰列宗垂钓矶”,一个小小的钓矶反映了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三首诗有较高的文学意境,内容与时俱进,对研究明末的社会历史及泗城岑氏土司的历史有价值。

新闻推荐

一块石头酿悲剧 9个家庭4死5伤

本报凌云讯 (记者 李海雁 通讯员 黄月花)一块石头酿成4死5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这样的一幕在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弄丁村至弄乃屯屯级公...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