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茭白的出山之旅
(上接1版)
“看到百姓们都动起来了,我们咬定茭白不放松。经过10余年的坚持,从无到有在地里‘刨’出一个主导产业来。”岳西县主要负责人说,2001年以来,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了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县里从政策、资金上扶持茭白产业,成为实现县摘帽、户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截止到2018年底,岳西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种植面积达5.80万亩。
告别散户“单打”,抱团发展破解“成长的烦恼”
作为岳西县最早种植茭白的主簿镇,在发展茭白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余畈村当事人回忆,“单一种植茭白受产量和市场价格影响,每年收益波动较大。为了提高收入,我们在茭白田套养罗非鱼,但是单打独斗,缺技术、愁销路,大部分人亏损,以致种养结合无人敢涉及。”
“2007年,合作社牵头种植户到外地参观考察,认为茭白、稻田套养甲鱼是可行的。”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艳华说,茭白田套养甲鱼,倒逼不使用或少用化学肥、农药,甲鱼喜食福寿螺和田间害虫,且甲鱼在田间活动和排便,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杂草丛生,提高了茭白品质。
在脱贫攻坚中,岳西县把茭白产业作为全县重要的“造血产业”之一。“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显现出来。”王艳华说,“近年来,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茭白种苗150万株,支付贫困户工资126万元,返还盈利75万元,分给贫困户入股红利24万元,共带动6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今年全乡茭白产值将突破1亿元。”石关镇党委书记储德林说,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采取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方式带动村民发展茭白产业,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实现多元化增收。
“岳西茭白产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发挥了关键作用。”岳西县主要负责人说,县里制定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引导茭农以乡、以村或打破村域界限建立蔬菜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同时,对茭白生产、经营主体,在项目、信贷、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目前全县已有各类茭白新型经营主体65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22家。这些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推手”,也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龙头”。
建立追溯体系,“黑榜”监管不准农药随便“撒”
“脆、甜、嫩。”剥开叶子、嚼一口许佑青刚采摘的茭白,记者情不自禁蹦出了这个三个字。许佑青很是自信地说:“打好生态牌、安全牌,用的都是农家肥,绝对不违规使用农药。”
“对于违规使用农药,在送抽检中发现农残超标的,县里在品牌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将其纳入‘黑榜’监管。”储德林说。
据了解,岳西县严把产地准出关,编制了《岳西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技术规范》和《岳西县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使用技术规范》,指导茭农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用肥。今年起,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动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岳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有效保持高山茭白的优良品质,克服品种退化问题,近年来共引进茭白新品种15个,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300亩,使得优良品种的种性得以保持,保障了产业健康发展,努力成为县摘帽后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抓手”。
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里大力推广茭白标准化生产,制定了《高山茭白》《高山茭白生产技术规程》2个省级地方标准,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2万亩,其中贫困户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6万亩。”岳西县主要负责人说,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茭白“产学研推”长期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全县茭白栽培水平不断提升。茭白从最初每亩均产1100公斤、产值1500元,分别提升到每亩均产1400公斤、产值近6000元。
高质量让品牌更闪亮。目前,岳西茭白已进入合肥、武汉、南京、南昌、杭州、苏州、无锡等地蔬菜市场,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成为了境内外市民餐桌的“香饽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影报道岳西县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旅游强县,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岳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