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震山乡
▲岳西县田头乡田头剧社的戏谱手抄本。
7月23日,岳西县田头乡田头剧社排练岳西高腔正戏《拷桃》。
7月23日,在岳西县田头乡,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人蒋小送(左五)与众弟子一起“围鼓坐唱”。
▲7月23日,在岳西县田头乡,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人蒋小送(左)指导弟子演唱。
“儿时得把烦恼撇,儿时得把离恨泄……”7月23日,在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田头乡,83岁的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人蒋小送与自己的徒弟们围坐在一起,唱起经典名段《拜月》,优美而悠扬的戏曲飘荡在山间。
岳西高腔属岳西县地方稀有剧种,起源于青阳腔,又与岳西本地语音、民间艺术、地方土戏结合相融,迄今已经有300多年。早期的岳西高腔是由乡土文人坐在一起“围鼓坐唱”,以说唱叙事。后来,在热闹的民俗活动中,岳西高腔发展为载歌载舞、戏舞结合的表演形式。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的特色,加上其极高的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岳西高腔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2006年5月,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虽然岳西高腔的专业演员逐渐减少,但是爱好者却不少。蒋小送的徒弟们大都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他们将蒋老创办的田头剧社接了下来,一起学习,一起排练,一起推广。他们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让更多的人重新喜欢上了高腔,共同排练的正戏《拷桃》成了全县的经典曲目。
为了更好地传承岳西高腔,2010年,岳西县将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与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专门从事岳西高腔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县共建立民间高腔剧社12个,发展成员200余人。高腔之乐在山间越唱越响。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岳西县用好“小网格”激发“大活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每村划分成4-6个网格党小组,在党小组长家中挂牌党小组活动中心,建...
岳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