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列村的脱贫实践
初夏的大别山,山路崎岖通山顶,峰回路转草木青。岳西县巍岭村就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贫困村。记者2013年在此采访时了解到,当时在册贫困户177户491人,贫困发生率34.58%。2017年6月29日,记者再次来到巍岭村,村主任王长焰告诉记者,“到2016年年底,随着贫困户陆续脱贫,全村仅有贫困户6户12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85%,全年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1.4万元上升到11多万元。”
从贫困村变成“出列”村,巍岭村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增收,从而使村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特色产业促发展
6月29日,记者走进巍岭村,绿树山林、稻田、高山蔬菜映入眼帘,一条条水泥公路延伸在其中,连接着村里的大小院坝。然而,就在三年前,全村仅有几公里硬化公路,其余都是砂石小道,村民王传旺种的药材,路难走,车子进不来,很费劲地把药材运出去。
针对道路交通短板,巍岭村大力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全村现有硬化公路19公里,实现“大院通硬化路、家家有入户路”,入户便道修到家门前,住房条件也是大变样。一排青瓦砖房前,在村里记者遇见主人王鹏,他说2个月后就要从土房子搬过来,喜孜孜心情溢于言表。
扶贫攻坚开展以来,当地整合扶贫资金,瞄准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了饮水、电网、河塘清淤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如果没有主导产业,就很难真正脱贫、持续增收。巍岭村海拔高、光照足,这里的百姓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过去一直没形成规模。***开展以来,政府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并建立合作社。这样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收益,还能通过劳务多一份工资收入。村里还把这种模式推广到高山蔬菜等其他产业。
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巍岭村群众也开始种植中药材,种植规模达600多亩。中药材种植每亩每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材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农户每年每1万元的股份收益在4000元以上。目前巍岭村已建起了1500亩的茶叶种植基地和110亩高山蔬菜。特色产业敲开了巍岭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门。
今年,巍岭村又谋划利用海拔1460丛毛尖等自然景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避暑,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集体经济定基础
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地方的村情村貌。“九山半水半分田”巍岭村全村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22000亩。2013年之前,村一点点集体经济来源,仅是利用整村推进资金投入“岳西县丛毛尖茶叶合作社”的入股分红收入。
“巍岭村情况在当时极为普遍。”巍岭村主任王长焰说,“扶贫须‘造血\’。巍岭村发挥生态优势,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和高山蔬菜,初步形成特色产业格局。”
如何组织农民?靠山吃山,巍岭村也不例外。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充分调研,利用当地的资源,因户施策,帮扶结对精准到点,力求产业发展让村民脱贫致富。2014年,王长焰牵头成立了仙包中药材合作社,吸引20户农户入股,其中有1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300亩中药材基地将全村分散的地块连成片、串成线。
“教农民怎么干不如让他们跟着干,合作社可以解决种植标准以及市场问题,不管村民是否加入到合作社,只要有了统一的种植标准,有了好的产品就不担心没有市场。”王长焰说,合作社对没有加入的农户提供指导和管理经验,而对合作社来说,村统一销售,解决了产品规模小的难题。
2015年,巍岭乡出台《关于实施巍岭乡“415”示范扶贫项目的通知》,要求在2015至2018年的4年中,每年每个村至少有1名村干领办一个5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片,并确保帮助5户以上贫困户顺利脱贫。该文件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其中。乡政府对“415”示范扶贫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并进行专项验收评比,对优质示范扶贫项目的领办人和村干给予表彰奖励。
村民王传旺2015年4月加入合作社,积极参与乡“415”工程建设,种植的30万棵白芨。“足不出山就能实现就业,同时兼顾到家庭。一年有四五十万元的可观收入。”王传旺说。
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2016年,巍岭村投资25万元按照入股分红的方式,合作社每年上交2万元,旨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样村两委利用资源以及帮扶资金入股等方式,拓宽了集体收入来源渠道。既让扶贫资金精准到户,又能让贫困户走集约发展道路。
“集体经济的增收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发挥合力,而要看它是否实现了农民之间实质性的联合与合作,看它能不能为集体成员赚到钱,带动农民脱贫奔小康。”巍岭乡党委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陈华春报道身为村干,不想着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却将上级拨付的项目资金私分据为己有。近日,经岳西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贪污罪判处储某甲、储某乙、王某某、叶某某有期...
岳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