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映山红小康梦渐近——岳西农村基层党建系列报道之一
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新貌。通讯员徐进群摄金秋时节,岳西山乡,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
2014年,岳西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增幅跑赢GDP;2015年,该县182个村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有102个,超过10万元的有26个,超过50万元的有1个。几年间,在岳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个村子纷纷摘下贫困帽子、一户户村民终于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党旗映山红。这一切,离不开岳西对农村基层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离不开该县618个农村基层党组织、9234名农村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狠抓农村基层党建,岳西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百姓的小康梦渐行渐近。
“领头雁”激活发展一盘棋
群山环抱中,一条蜿蜒的小河穿村而过,一幢幢农家小楼依岸而建,岸边杨柳依依,孩子们在“美丽土桥”广场上嬉戏,整个村庄宛若“桃花源”。这是10月25日,记者在岳西县白帽村土桥村看到的景象。
而就在几年前,土桥还是“手里缺钱花、缸里米不多、姑娘往外嫁、小伙愁老婆”的贫困村。巨大的变化,缘于村支书李晓群想出的十个“土办法”。
制定村干“千分制”、党员“百分制”、组长“十分制”的绩效考评办法;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兴办公益事业……十个“土办法”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激活了发展一盘棋。
现在的土桥,“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垃圾不乱摆”,“两个产业富农庄”,村里合作社每年的收入达到9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菖蒲镇水畈村,村支书王卫东十年来带领村两委成员从试种芦荟、瓜蒌,到现在发展高标准茶园,现已建成茶叶专业村,形成“一村一品”。
和平乡太平村,村支书江晨海带领党员示范种植三桠等中药材,现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多亩,在全国各地联系销售网点,已在河北安国等地建立销售点13个,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晓群、王卫东、江晨海只是岳西选优配强“领头雁”、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了选准村级“领头雁”,岳西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完善“两推一选”,把政治上的明白人、产业发展上的“好能人”、议事决策上的公道人、遵纪守法的“干净人”作为标准,提倡村两委交叉任职。2014年,该县182个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均满票或高票当选,46个村实现党组织书记新老交替,56个村实现书记和主任一身兼。
“我们一直坚持把选好带头人作为重要抓手,提倡村两委交叉任职,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双赢。”岳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余巧萍说。
“支部+”创办发展集体经济
“村集体没有钱,群众的诉求,我们就满足不了,工作就越难推动。”在黄尾镇党委书记舒寒冰看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缺思路、缺资金、缺人才,过去,该镇6个村均无集体经济实体,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3年以前,“空壳村”在岳西县并不少见。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3年,岳西县出台相关意见,设立专项奖励扶持资金300万元,鼓励因村制宜创办集体经济实体。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13年,岳西县村级党组织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支部+”发展模式探索。
2013年,黄尾镇开始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村集体经济,6个村开始了因村制宜发展“支部+公司”模式。黄尾村村支书汪正发率先带领村两委班子创办黄尾爱家环卫服务公司,一年时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村集体净增收26万元;其余5个村也都创办了集体控股或参股的经济实体。
主簿镇各村探索实施“党组织+合作社”模式,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该镇形成了茭白、猕猴桃两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人均一亩菜、半亩果的产业支撑,2014年,主簿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60元。(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市域骨干公路重点建设25个骨干公路项目,包括10条国道和15条省道,建设总里程725.83公里,建设总投资230.86亿元县域骨干公路主要结合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县乡公路1124公里,建设总投资18.33亿...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