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岳西黄梅戏的传承脉络(四)

安庆晚报 2010-07-11 01:02 大字

 

在音乐上,岳西黄梅戏艺人大量吸收高腔、弹腔及道教音乐,用于黄梅戏的唱腔、锣鼓谱。五河镇发现的高腔抄本上,就有光绪二十七年五月抄录的《黄梅调响》(即锣鼓谱)。经专家研究,其中有高腔、道教以及民间锣鼓班的锣鼓谱式,是黄梅戏形成期的产物,与当今黄梅戏常用的传统谱式虽然有不小区别、但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岳西的高腔、弹腔艺人以及部分道士,有直接参与黄梅戏班社的传统,成为黄梅戏的司鼓、演员或戏师。自清末民初始,岳西高腔的柳发昆、叶题名、王会明、柳应周等鼓板师以及王为贞、秦长河等多位道士,经常为黄梅戏班司鼓,或登台饰演主角。柳发昆等还是怀、潜、桐许多职业大班的知名司鼓。

黄梅戏的唱腔与高腔音乐有深厚的亲缘关系。在岳西,艺人称黄梅戏的主调“平词”为“平板”。他们将黄梅戏唱腔归纳为“平板”、“二行板”、“三行板”、“对板”、“火工板”(急板)等“十大板”。其中,“平板”来自高腔的“滚板(平滚)”,“二行板”、“三行板”来自“紧中漏”。其他如仙腔、佛腔、撒帐调、五更织绢调、贺花烛、清水令、节节高、导板、来板等唱腔,则基本保持高腔、弹腔原来的风貌,转承为黄梅戏的唱腔之后,有的连唱腔名称都未改变。

黄梅戏早期的演唱形式,是用锣鼓伴奏,以人声帮腔的。这直接继承了高腔“一唱众和”、“不被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的传统。岳西高腔以“箍点”符号标腔点板的特点,也为早期黄梅戏直接继承。盛媛

 

整理

新闻推荐

来到岳西县城已然中午虽说是大别山腹地可地面仍然达到

袁 洋

岳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