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脱贫攻坚在行动 齐心协力解“五难”
在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傈僳族聚居的鲁地拉镇1.2万多人中,傈僳族占了1.1万多人。长期以来,当地各族群众分散居住在488.1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大山峡谷的阻隔,使这里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产业发展匮乏,是永胜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去年以来,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解路、水、电、房、业“五难”的脱贫攻坚战。
一解行路难
投资2.12亿元建设脱贫致富新通道
近日,笔者从永胜县城出发前往鲁地拉镇采访。由于从期纳到鲁地拉的50公里通乡公路正在拓宽改建,只好借道宾川,人、车一起乘船横渡金沙江,并通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后,才到达了鲁地拉镇。
通乡的公路是这个样子,行进在通村公路上到格克村采访的经历,一路上更是险象环生。
鲁地拉镇党委书记朱强伟给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3月的一天,朱强伟带着镇党委、镇政府的班子成员,从镇政府出发前往麻梨坪走访调查。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途中路过闷龙河电站、经过百家箐村小组,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到达麻梨坪。站在麻梨坪眺望镇政府,看上去直线距离只有300多米,却走了那么长时间。那一刻,朱强伟突然想到了乡亲们出行的不易,当即在现场临时开了个会议,决心一定要把通村公路修好。
“决战决胜鲁地拉脱贫攻坚,破解出行难是关键。”朱强伟说,现在,镇里已投入1.1亿元资金,对从期纳到鲁地拉的50公里通乡公路,按照6.5米宽的标准进行改扩建。
到目前,鲁地拉镇道路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从镇政府到大长坪、格克等9个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将全部进行硬化。到4月底,已累计完成通村公路水泥硬化路面94公里,新开挖通组公路152公里,解决了23个村小组的通达问题。全长56公里的组组通达工程,正在加紧建设。6月底,将全面实现65个村小组之间组组通达目标。
“现在通路了,给村民带来了很大方便。”格克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成介绍,以前村民背着东西去街上卖,来回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只要半天时间就能走一个来回。
二解饮水难
念好“提、集、引”治水“三字经”
鲁地拉最大的镇情是“山江组合”。笔者辗转鲁地拉采访,一路上看到的除了“山”就是“江”。金沙江流经鲁地拉镇61公里,环绕鲁地拉镇的大长坪、格克等5个村委会。长期以来,当地各族群众“望江盼水”,缺水成为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另一个“瓶颈”。
采访中笔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东乐村委会托果地村民小组“有头脑”的能人,从远处拉来水,以50市斤一桶水5元钱的价格卖给村民。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镇里的干部到村里搞调研走访,看到村民都在用土办法收集房檐上的雨水,于是受到启发,几经周折研制出雨水收集系统在全镇推广。“在鲁地拉,滴到房檐上的每一滴水,都得到了收集利用。”朱强伟介绍,镇里通过实施以“提、集、引”为主要内容的治水“三字经”,有效解决了鲁地拉的缺水问题。
在东乐村委会托果地村小组笔者看到,每栋蓝瓦白墙的房屋前,都建有两个圆形的水窖,一根根白色的引水管道从屋顶的接水槽接入水窖里。据介绍,这就是镇里帮助村民研制的雨水收集系统。镇里专门投入5.25万元资金,为村里的35户村民,每户修建了两个25立方米的水窖,以帮助村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雨天,接入的管道把屋檐上的雨水收集到水窖里,做到了一滴水都没有浪费。
据了解,去年以来,鲁地拉镇通过“提、集、引”,提取江水河水、收集利用雨水、引入山泉流水,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到目前,全镇已建成抗旱机井4口、提灌站6座、水窖560口,架设人饮管道20公里。今年,还将建成水窖300口、水池110个,架设人饮管道140公里。
三解用电难
投资28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送光明
格克村是鲁地拉镇最偏远、最贫困的一个村委会。近日,经过4个多小时山路的颠簸,笔者来到了格克村。“这几天由于天阴,原来安装的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用不成了,村民就用不上电了。”李绍成介绍,格克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342户、1190人,全部是傈僳族。5年前,电力部门在村里安装了光伏太阳能发电设备,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照明用电问题。可现在,由于设备有的已经老化、有的已经损坏,碰到阴雨天,就没办法用了。
电力供应是否通畅,关乎鲁地拉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格克村的村民来说,能够用上安全稳定的电,更是多年的希望和梦想。
2012年,为了消灭“无电村”,电力部门对鲁地拉镇的东乐等6个村委会、50个村小组进行了农网改造,并在东乐村建设了一个35KV输变电站。但由于东红、东坪、格克等3个村委会、达代坪等15个村小组超出供电半径,电力部门只好通过安装600套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暂时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去年,全镇虽然又有106户农户用上了电,但到目前仍有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702户群众未接通农村电网。
为了尽快解决村民们的用电需求,电力部门将投资2800万元,对全镇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同时,对零星、分散居住的村民,镇里将通过统一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解决用电问题。“这个月,村里就要开始修建10KV的输电线路,离通电的日子不远了。”李绍成高兴地说。
格克村你罗村小组的海树才告诉笔者,今后通电了,他就想试试电磁炉、电饭煲等从未使用过的家用电器。
四解住房难
消灭茅草房杈杈房建设美丽新家园
“傈僳族群众居住的地方,多半分散在山头。现在,仍有不少群众还居住在简陋的茅草房和杈杈房里。”鲁地拉镇镇长成锡贵介绍,2015年,全镇共有茅草房、杈杈房1608所。去年,在东乐村委会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改造了479所,现在还有1129所。
去年10月的一天,镇里的主要领导7点45分从镇政府出发,去寻找托果地安置点的位置。在徒步行走了45分钟后,来到雷打石村,当时看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地。“在观察了周围环境条件,并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了托果地小组的安置点位置。”朱强伟介绍,为了帮助村民解决住房地点,镇里的干部职工常常行走在山高坡陡的鲁地拉,寻找合适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在麦叉拉村委会的亚多扒安置点笔者看到,大部分村民的安置房,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还有3户人家的房子未施工,球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建设。“以后办事、开会或者组织打跳活动,都方便多了。”麦叉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淑兵介绍,村民的房屋由60平方米的正房和20平方米的厨房构成,同时还配备了活动场所、球场和厕所。
子贵林是居住在闷龙河村百家箐小组的村民。他告诉笔者,他已经居住了20多年的茅草房,现在由政府出资在原来的茅草房旁边修建了共63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砖房,门窗、墙面还未完善,等全部完工后全家人就可以入住了。
据了解,去年,鲁地拉镇还帮助群众新建了厕所820个,对1100户农户的房屋进行了亮化。
五解产业难
“短期+长效”培育增收致富新产业
公路边、山坡上,到处是长势喜人的花椒树、核桃树。在米汤地的金沙江沿线,规范化种植的软籽石榴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成锡贵介绍,解决产业发展乏力问题,成为鲁地拉镇脱贫攻坚必须攻克的难题。去年以来,镇里通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投资近600万元,采取“短期+长效”的模式,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2010年种了这片花椒地。一开始只种了35亩,技术成熟以后,种植渐渐扩大到了140亩。”大长坪村村民杨贵全说,花椒是他家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去年收入21万元。
作为党员,杨贵全还带头结对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购买了500棵花椒苗送给建档立卡户胡永高家种植,并在花椒种植技术上进行专门指导。“3年挂果、5年盛果,现在又多了一项增收产业。”胡永高充满期盼地说,不久的将来,家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村里共有30名党员,以‘一帮三\’的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大长坪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鸭绍红说,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椒。去年,全村仅花椒一项,就增加了600多万元的收入。村里的毕文忠、毕少仁、罗正光等几户村民,通过发展花椒产业,每家的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现在都买了汽车,盖上了新房。
鲁地拉镇通过扶持群众养猪、养羊、养鸡,开展劳务输出等“短期”项目,有效解决了眼前的增收问题。同时,通过培育花椒、核桃、林下中药材等“长效”产业,夯实了稳定增收的基础。目前,全镇的花椒面积已达5万亩、核桃4万亩,以天麻为主的林下中药材面积达1025亩,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2000人。
李秀春 康平 和茜
新闻推荐
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梅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安庆市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县份之一,望江县今年全面启动了“黄梅戏进校园”活动,通过多种方式...
望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