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还巢 打造鸦滩童装基地
本报讯(见习记者
唐飞)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镇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也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家乡发展。2月28日,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都”的望江县鸦滩镇,走进这里的童装基地,感受这里众多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
引凤还巢,打造鸦滩童装基地
今年38岁的董秋宏,曾是一名在浙江湖州打工的农民工。如今,他是鸦滩镇童装基地一家名为大华制衣厂的经理。短短几年时间,他完成了从农民工到经理的身份转换。
据董秋宏介绍,他在20岁的时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加入外出打工大军,成为了一名闯江浙的年轻人。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董秋宏来说,江浙富饶的经济给了他强烈的心里冲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人生轨迹。“来了这里就不愿意再回去了。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比在家种田一年还要多,我为什么还要守着这一亩三分地不放呢?
在湖州打工的他不仅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创业的宝贵经验。2010年,董秋宏回到老家,开始在家里接订单做衣服。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一个人忙不过来,董秋宏就开始在家里扩大规模。“招了同村的20多个人,添置了足够的机器,把各方面手续都办齐了,这时候可以算得上是一家服装厂了。”
2008年,鸦滩镇兴建童装基地。对于要不要搬进童装基地,当时董秋宏心里还没有底。“在农村里办厂,一个屋场上有很多的留守妇女,基本上都会缝纫,招过来简单的培训一下就可以上手了。童装基地虽然离家也不远,但心里没有底,再说也不清楚基地的物流、配套设施等情况怎么样。”
为了这个事,董秋宏几乎是天天往镇里跑,打听童装基地的建设进度、招商情况、优惠政策。晚上就跟在浙江的老乡们联系,谈论童装基地的前景。经过了解,董秋宏发现,大家都很想回家乡发展,只是没有一个好的平台。物流不行,配料市场不行,交通也不行,所以大家都不敢回来。董秋宏心想,如果政府能把硬件设施搞好,把水、电、路、物流都完善好,童装基地不愁发展不起来。2012年12月,鸦滩镇童装基地一开业,就入驻企业90余家,26家企业当年就开工生产。董秋宏也是在这个时候,搬到了镇里的童装基地。
童装基地里的“民声”
24岁李姝婧是制衣厂里的一位普通女工,她认为自己的老公也在这里打工,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回家,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李姝婧告诉记者,选择在这里工作,一方面时间比较自由,每天上班没有固定的时间,多劳多得,薪酬按件计算,便于在家照顾老人,带孩子。另一方面,每月辛苦点,也能挣个三四千元,不比在外面差。
32岁的吴杰红同样是基地里一家制衣厂的经理。他认为,目前,童装基地在宣传上还不够,一般只能在安庆或安徽的一些网站上见到,别的链接很少。“之前打电话给在浙江的老乡,不少人还不知道这个事。”吴杰红建议,鸦滩镇的童装基地,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经验,多看看浙江地区那些做得好的地方,“既然是后来者,那就要做得比前者好才有优势,服装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怎么把这个基地建设得更加有吸引力是重点。”吴杰红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周国庆)30日,安庆市“百姓问政”教育篇在众多期待和关注中如期举行,“让教育更公平”,这样的主题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更是无数家长的心声。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做了...
望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望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