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人家训家书之启示 苏晓霞

金昌日报 2021-11-02 15:03 大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此可见,家风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中国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家风传承于家规家训里,体现在家书往来中。纵观历史上的家规家训,比较出名的有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曾国藩家训》等。因为有好的家风,这些世家大族摆脱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百年长盛不衰。

启示一:好的家风立品格。在《曾国藩家训》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位称职的兄长,一位宽严相济的父亲。曾国藩希望兄弟子侄都能成为自家庭前的“芝兰玉树”,所以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呕心沥血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等等。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他特别崇尚勤俭的家风,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认为勤俭是君子所为,在信中告诫儿子曾纪鸿“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对弟弟们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到了晚年,他的官级越升越高,财富和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但他却说“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以学烧茶煮菜”。还有一点,他不留钱财给子孙,他说“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的苦心经营下,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户,他去世后,曾氏家族依旧代代出人才,兴旺了百年。好的家风能教人勤勤恳恳,保持简朴的品格。

启示二:好的家风定性情。家风养成人的性格,而性格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司马光历仕四朝,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智慧融入到了家书《训俭示康》中。家书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经历,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司马康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信中名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极具现实意义。《训俭示康》对司马康一生影响深远而巨大。司马康自幼敏学过人,博通群书,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司马康作为助手为其检阅文字。他事父母至孝,为官品行正直,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以天下和民心为怀,声誉很高。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司马光的殷殷教诲,是把家风家训牢记于心躬行实践的结果。好的家风能教人品行正直,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

启示三:好的家风树志向。好的家风会潜移默化一个人的志向。作家莫言,出生于高密东北乡,长辈都是淳朴的农民。他的祖母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幼年的莫言从祖母的故事中得到了不少知识,立志“做一个小说家”。莫言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和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科学家钱伟长是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的后人。钱家的家风就是好读书、重教育,钱伟长幼年受父亲和叔父影响很深,他读了很多的中外文学典籍,受到了文化熏陶,良好的家风让他树立了远大志向。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家风是笃定务实。陈家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使子孙很早就发蒙读书,陈寅恪幼承家训,很早就把读书同正心、立志与做人结合起来,在阅读大量经史著作的同时,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成为他日后的立身之道。好的家风能教人立志有为,播种好第一粒种子。

启示四:好的家风教做人。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诫子书》告诫诸葛瞻。短短几十字,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如今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清代大学士张英那份“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家书,教导家人要邻里相让、与人友善,也使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好的家风能使人修身养性,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生活格局会发生变化,但好的家风不能被遗忘,它是家庭育人的宝典,也是子女成才的富矿。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新闻推荐

方以智浮山题刻书艺赏析

今年是我国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哲学家方以智诞辰410周年、逝世350周年。安徽学术界积极作为,9月17日,“集千古智—...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