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浮山题刻书艺赏析

市场星报 2021-10-16 00:30 大字

今年是我国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哲学家方以智诞辰410周年、逝世350周年。安徽学术界积极作为,9月17日,“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题文物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展;由安徽博物院编《集千古智——方以智文物文献集萃》已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1月安徽还将举办“方以智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更及时、更全面发现方以智文献文物,对于更广泛、更深入促进方以智学术研究,对于多视角、全方位认识和理解方以智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方以智研究热被推升的当下,我们对方以智在浮山的题刻及其书法艺术给予关注。

方以智与浮山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又自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浮山愚者、鹿起山人、宓山子、宓山愚者、愚者密、江北读书人、愚者。流离五岭,化名吴石公。中年归隐,自称为愚道人。披缁后又改名弘智、行远,又名无可、五老、药地、浮庐、墨历、大智、愚者大师、极凡老人、浮渡愚者、浮山之孤、浮庐散人、浮庐愚者、浮山先生等。江南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市)人。出身官宦家庭。方氏家族也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家大族。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文艺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厚,代表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集》《禅乐府》《四韵定本》《医学全通》等。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识》收入《四库全书》。《清史稿》卷五百:“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方以智与浮山有不解之缘。

浮山,又名浮渡山,古名符度山,为安徽历史名山。新中国建立前属于安庆府桐城县,今属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一座古火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和文化名山。浮山以岩洞出名,共有108个,其中大者为岩,小者为洞,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之称。一大批文人墨客,如左慈、陶侃、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赵孟頫、王阳明、黄道周、何如宠、左光斗、张英、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魁等都游览过此山,留下大量诗篇和摩崖刻石。

桐城与枞阳,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脉相通,历史上互有归属。方以智幼时读书于浮山“此藏轩”和“墨历岩”,少年多次游历于此,后又在浮山传经布道,著书立说,对浮山有深厚感情。方以智在浮山还有以下行踪:

明天启六年(1626),16岁时,从清隐法师游浮山,探洞穴,操笔题岩。

明崇祯八年(1635)冬,25岁时,葬母浮山,依岩读书。

明崇祯九年(1636)一月,26岁时,归桐城,再营母墓,结庐浮山,诗赠清隐法师。

清顺治十五年(1658),48岁时,与刘汉、戴移孝等游浮山,徜徉岩间,题诗相和。

清康熙八年(1669)春,59岁时,桐城方氏“报亲庵”落成,方中发亦建“还庵”于枞阳,以待方以智返乡;是年,方以智从清原山寄题浮山“抱亲庵”。

清康熙九年(1670),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

清康熙九年(1670)春,60岁时,方以智容貌日衰,难以返乡。闰二月二十四日,方以智遣山足兴斧先至桐城清理寺院,委为华严寺监院。临行方以智叮嘱谆谆,所愿者:一修《浮山志》,一建藏经阁。

浮山是历史上桐城境内的名山,方以智家族与浮山有很深的渊源,方以智晚年曾准备回乡主持浮山华严寺,然西江人士坚留,事务又未了,加之身体虚弱终未返乡。最终方以智归葬于浮山。在浮山华严寺后有方以智爪发塔,在浮山北麓“金牛驾轭”地有方以智肉身墓葬。

方以智浮山题刻书艺赏析

浮山以摩崖刻石闻名,现已发现摩崖刻石480多块,清晰可辨者350多块,堪称是一个书法艺术宝藏。方以智在浮山的题刻据记载有8处之多。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书法是以行草和楷书见长的,派系林立,名家辈出。尤其在晚明时期,呈现出灿烂夺目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晚明心学禅学对士大夫心态的影响;帖学盛行对时代书风的影响;文人结社对地域书风的影响;西学东渐对晚明思想界的影响;还有经济社会生活对书艺的影响等。方以智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的书法艺术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当然,方以智书法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家学渊源;一个是自身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方以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皆有书名。有论:“中丞公(方孔炤)笔势似大令”,精于书法,上追晋唐,书风洒脱。又得才女二姑方维仪的精心抚育,这些是方以智书法家学传承之底色。方以智博学多才,好友陈子龙评价:“六龄知文史,八岁游京师,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十五通剑术,十八观玄仪,旁及易象数,无理不可欺。”说明方以智12岁时书法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古人得“工书法”三字非常不易。方以智又善题壁书,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多留下诗文、题刻。并且对写擘窠大字有专门体会,对“擘窠”书体有过专门的考证。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曰:……间同幽人韵士,疏瀑泉,涤奇石,碑铭偈颂,照耀林谷,片语单辞,无非大道,佥以为枯荆复茂,山川改观,师之力也。

方以智“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宗法“二王”终生不渝,且涉猎虞永兴、褚遂良、赵松雪等唐宋诸家,书风沉厚高古,有奇崛之气,在明末清初书坛上艺术风格和成就高标卓立。由于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方以智书法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大要言之方以智书法取法钟、王,纵横旭、素。就是方以智书法楷书以钟繇为宗,行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行草书得张旭、怀素意趣。但就浮山现存的三块题刻看,“行窝”端庄大气、工稳厚重,有魏碑运笔而具鲁公体貌;“吴观我先生指天处”,魏碑楷书,用笔刚劲,体现出方以智书法的取法多样;“绝壁巉岩惯放脚,双关一带同杀活。残枰敲碎通天眼,那问黑白落不落。”七言绝句为行草书,用笔纯熟,挥洒自如,当是方以智中年作品。

三块摩崖刻石据推测并非方以智在摩崖上书写的,而是依据摩崖题刻的特点先书丹,然后凿刻上石的。因浮山山石粗糙且地势险峻,不易就近在摩崖上书写。这三块题刻书法与方以智“二王”的帖派书卷气和方以智擅长的行草书带有章草意味的纵横有象实不相侔。与方以智披缁逃禅后其它题刻艺术比较,如与方以智广西桂林七星岩寿佛洞外题“山高水深”行书石刻和江西清原山方以智书“天在山中”楷书摩崖石刻风格也不相同,这里有方以智书法的风格演进与题写摩崖石刻书法的艺术特点所致。

(图片由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左光斗纪念馆提供)

新闻推荐

银杏与紫藤

□庐江金志伟百年校庆的庆典活动只有短短的一天,筹备的时间却长达好几年。早在2000年的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前,我和钟社生校...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