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农耕路

安徽日报 2018-09-07 11:23 大字

■ 疏泽民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桐城市农机战线上的工作者,感受最深的是四十年来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耕田靠牛拉,运粮靠肩挑,割稻拔秧插秧三弯腰。 197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仅7.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422台,农业生产基本上采用传统而原始的农耕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不高。

印象最深的是双抢。盛夏三伏天,酷热难耐,而农民却不得不顶烈日、战高温,抢收抢种。弯腰割稻,弯腰插秧,累得直不起腰,加上后背烈日烤,前胸水汽蒸,腹背受热,差不多烤成熟虾米;挑稻把,掼斛桶,脚踩打稻机脱粒,肩膀脱层皮,胳膊像散了架,鼻孔里尽是污黑的尘泥。一季双抢忙下来,犹如经历一场炼狱,让人不忍回首。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劳动生产力。 1981年,桐城市农机部门引进了工农-3型手扶拖拉机,这种机型适合一家一户小田块耕作,即使田块只有一间屋大小,照样能转弯,既解决了耕牛不足的矛盾,又提高了耕作效率,将双抢时间缩短了3至5天。

自1984年开始,这种小型耕作机械以每年50%至150%的速率递增,并出现了长江-51、江淮-6等多种机械。十年后,这种小型耕作机械已全面普及。在这十年间,我在孔城区和孔城镇农机站工作,双抢时节下乡,处处都是类似“红蚱蚂”的小型手扶拖拉机在田野间 “突突突”地穿梭,半天下来,稻桩遍野的板田,变成可供栽插、软化平整的泥水田。农户看到自家的水稻头天收割,第二天就能插秧,个个笑逐颜开。到了今年6月,全市大中小型拖拉机12318台,耕作机械化水平达98%,除了深山少量梯田,耕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1989年,桐城市引进小型割晒机,1997年引进联合收割机,1999年,又引进了更先进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清选、装袋一次性完成,效率是人工的20至30倍,极大提高了收割进度。而且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加装特制的分禾器、切割器,还可以用来收割油菜。农作物收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到了今年6月底,全市联合收割机总量达718台,机收作业面积当年有90多万亩,曾经让农民们弯腰收割的劳苦,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水稻生产采用了机械化收割,栽插机械化也紧跟其后。 2004年,桐城市引进直播机、手扶式机动插秧机,一年后又引进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现在,这种高速插秧机达41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10台套,机插作业面积33万亩,机播作业面积79万亩。除了山区插秧机无法下田,圩畈区基本全面采用机械化栽插,水稻生产初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弯腰拔秧插秧,成为渐行渐远的回忆。

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2018年初,全市家庭农场57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541家。这些服务组织,从育秧播种、耕作、栽插、植保、施肥,到收获及收获后处理、秸秆粉碎还田、田间灌溉与运输、粮食深加工、储运,全部实现机械化。随着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迈进,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全面拓展,并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6.9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农业生产,越来越轻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城市农业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松散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型方向发展,农机具也由机械化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自2016年开始,桐城市引进植保无人机,替代喷杆自走式喷雾机。这种无人机,可以远程控制、自动巡航、自动避障,避免了人工打药中毒的危险,还具备断点续喷等超强记忆功能,喷出来的药液雾粒均匀,渗透性强,省水省药,省工省时,效率是人工作业的50至90倍。植保无人机刚一面世,就得到种粮大户的青睐,到今年8月,全市植保无人机总量达到74架,年飞防作业面积30多万亩,农作物植保,进入“飞跃”时代。

四十年沧海桑田。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业生产方式已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现代化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房屋岂能私自改扩建

8月16日上午,家住桐城市新渡镇的曹先生致电《安庆晚报》热线:在新渡镇新安北路47号隔壁,有人以装修老旧房屋名义,擅自对...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