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工业发展的“翅膀”

合肥晚报 2018-09-06 01:09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的纺织车间 ○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美菱-阿里斯顿冰箱

梳理1981—1982年安徽发展大事记,“工业”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不管是“学上海、学沿海”的提出,还是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滁州纺织厂发行招工股票,抑或1981年11月一个月召开的会议都和“工业”有关……无不透露出改革开放后的安徽急于发展经济的期盼。

学上海“开花结果”

“学上海、学沿海,尽快把安徽省工业生产搞上去。”相信有些人对1981年前后安徽省工业发展的这个口号并不陌生。的确,自1981年开始,安徽省确定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向,而学习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则是第一步。

其实,在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征程中,上海似乎是个绕不开的城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内迁了七八十家工业企业来皖,对安徽当时几乎一片空白的工业经济起到了“雪中送炭”和“雨后播种”的作用。而这一次安徽与上海的“联姻”,更是意义非凡。

“工业学上海、学沿海”第一次提出是1981年11月12日,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在省暨合肥市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做了《学上海、学沿海,进一步把安徽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一周后的11月19日,省委再次提出“全党大力抓工业”,进一步阐明发展工业的方针,“全党都要大力抓工业,学上海、学沿海,尽快把安徽省工业生产搞上去”,提出要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以多兴办集体企业为主,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以内涵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为主,围绕名牌产品、“拳头”产品或短线产品,组织专业化协作,实行“一条龙”联合生产。

但其实早在这之前的1981年7月27日,上海纺织局援外考察组就应邀“悄悄”抵达合肥,了解安徽纺织工业现状,拟出对口帮助计划。当时,省纺织厅和合肥市委确定安纺一厂、二厂,安徽印染厂,安徽针织厂,合肥被单厂,安徽丝绸厂为对口帮助单位。不到两个月的9月13日,上海纺织帮促队一行75人就抵达合肥,进行为期3个月的帮促工作,向安徽纺织企业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

接下来,这种帮扶活动就成为安徽工业发展的一股强大推动力。1981年至1982年,上海纺织工业局、上海市手工业局、上海市轻工业局等多个单位多次来到安徽,对各地和多个企业进行考察,提出帮促指导方案。

当然,这种帮促指导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1982年1月,上海市纺织局和安徽省纺织厅联合在马鞍山组建“沪皖联合纺织开发公司”,办起了4个实习工场。十个月后,“沪皖纺织联营产品展销会”在马鞍山举行,此次展销会上大部分都是展销公司生产的产品。再拿合肥市来说吧,当时上海的先进经验在安纺一厂等五个企业“开花结果”,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几年时间,合肥纺织行业企业总产值就达到3.8亿元,实现利税4988万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首创

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除了“学上海、学沿海”外,一些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创新做法也是一个亮点。

早在1981年3月,安徽省就首次提出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提倡群众投资兴办企业;而1982年11月上旬成立的蚌埠市个体工商业者联合会,是安徽省第一个市级个体工商业者组织。

和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安徽也是较早在工商业企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省份。1981年8月,省委就发出《关于工商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问题的通知》,要求尽快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国家对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包干责任制,同时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不仅对工人实行经济责任制,而且对企业领导干部和科室人员也要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个人的职责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这在当时来说都是“先人一步”的。

而在这当中,滁州纺织厂发行招工股票集资建厂的“创举”更是开了全国“先河”,引起轰动。

滁州纺织厂筹建于1981年11月份。1981年12月10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滁州纺织厂发行招工股票集资建厂的消息,全国20多家报纸、电台转载转播了《安徽日报》的消息,因为滁州纺织厂这种集资建厂的办法在全国是一个创举。据史料载,12月21日至24日的四天时间,共发行招工股票1422份,其中甲类股1022股,每股4000元;乙类股400份,每股3000元,共筹集资金528.8万元。

那些耳熟能详的品牌

1981年,合肥洗衣机厂重组建立,作为省内唯一专业生产洗衣机的厂家,其产品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荣事达”洗衣机;1983年,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转产家用冰箱,这就是美菱冰箱厂的前身。不久第一台冰箱正式下线,不断发展的美菱后来成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企业;1982年,合肥啤酒厂正式建厂,生产的廉泉啤酒很快就受到大众消费者的欢迎……

梳理安徽工业这段时间的发展史,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二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更加受到重视。例如,要求二轻工业发展要把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发展新产品和缺门产品,搞好适销对路放在首位;进一步疏通渠道,搞好产品销售。食品工业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全省有2000多个,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美菱”、“荣事达”、“廉泉”等品牌,工业发展也因此成为这段时间安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延伸阅读

1981-1982大事记:

▲1981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马鞍山港为外贸运输发货点。

▲1981年5月,逐步恢复和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81年5月25日,淮北矿务局刘桥一矿建成移交投产。该矿是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重点开发两淮矿区以来建成投产的第一对矿井。

▲1981年5月26日,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服务公司成立。公司主要任务是吸收和运用国内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安徽企业和产品开辟国际市场。

▲1981年6月,鲁彦周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张锲的报告文学《热流》、张万舒的组诗《八万里风云录》、公刘的《沉思》等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大奖。

▲1981年7月1日,桐城县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从即日起正式接待各地有证的集体、个体商贩选购商品。

▲1981年9月8日,省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

▲1982年2月,安徽省煤炭工业公司在淮南市成立。

▲1982年3月,省委决定将省委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改为省委地方病领导小组,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2年3月,省政府规定,每年的4月1日至7日为安徽省“爱鸟周”。

▲1982年4月-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率专家组三下两淮煤炭基地考察,提出了两淮煤炭资源开发的15年规划方案。

▲1982年6月1日,省政府批准建立6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开展科学研究。

▲1982年6月15日,芜湖港首次发航“振兴”号万吨级远航货轮。这是长江南京大桥以上水域第一次通航万吨级远洋货轮。

▲1982年7月,安徽省外贸运输公司首次空运出口商品至美国波士顿。

▲1982年12月21日,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要把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到1982年年底,实行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98.8%。

新闻推荐

桐城法院审判法庭项目建设动工

本报讯8月28日上午,桐城市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系桐城市“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于2016年立项,占...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