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精准服务
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布局农村,农村电商发展迎来新机遇,但发展中的问题仍需各级政府重视、解决——
对话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教授 汪向东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授 葛晓滨
安徽皖商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家杰
桐城市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运营商 吴刘兵
本报记者 鲍亮亮
记者:当前,农村电商平台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有的地方要建设区域性网上交易平台,有必要么?
葛晓滨:近年来,安徽的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东部地区比,安徽省农村电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并没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独特商业模式。
汪向东:有的地方自建网上商城,是希望能在交易上更有主动性,同时通过向其他平台开放和关联,建立一个本地数据载体,把数据留下来。但建平台容易,运营起来却非易事,难在如何让分布各地的买家来光顾这个平台。区域性平台要发挥作用,必须把本地的稀缺资源整合进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供其他平台没有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
刘家杰:现在国家电商进农村政策不鼓励用中央财政资金建本地平台和征地土建,要求各地应更多利用好现有的第三方平台,盘活改造闲置设施。也就是说,建设区域性网上商城,不是国家政策引导鼓励的方向,应交给市场去做。对于大部分县域,更多应先“借船出海”,再考虑“组船”和“造船”问题。
记者:就安徽省而言,目前农村电商发展有哪些不足?
刘家杰:农产品上行是痛点和难点。当前大多数村级服务网点没有充分发挥桥梁的对接服务功能,还处于代购阶段。大多数农副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没有经过QS认证、品牌商标、溯源体系等,面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和电商平台的“门槛”,不能转化为商品上线销售。加之特色产品差异化小,产品设计包装、营销能力不强,开拓市场还存有难度。另外,县域网商培育和集聚难、综合服务商的缺乏,也制约着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
葛晓滨:由乡镇到村的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居民网购范围有限,成交数量偏小,物流点多量小,加之配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配送到村成本过高。虽然在示范县努力下,物流配送难的现象得到了部分改善,但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吴刘兵:互联网人才匮乏,虽然每年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不少,但既熟悉农村又懂电商的人太少,最缺的是运营推广、美工设计、售后服务和数据分析等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电商在安徽省起步晚,原本没有这样的从业机会和岗位需求,一些本土人才也都流到东部起步较早的地区去了,这样就陷入了没有人才支持,无法快速发展,而发展缓慢又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恶性循环。
记者:农村电商发展事关“三农”发展全局,是城乡均衡发展的新引擎,政府应如何补上农村电商的发展短板?
汪向东: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电商平台和地方服务商等多方支持。就政府而言,最关键的是定位,要按照政府的职责,争取在规则制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生态营造上多下工夫,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及时协调沟通解决发展存在的问题。其他可以交给市场主体来实践,鼓励市场主体创新,为他们的试错行为适当兜底。
葛晓滨: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路径新方法,可以依托“电商产业园建设+物流配套”形式,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积聚交流,促进产业能力提升,通过规模聚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另外要做好品牌树立,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推动“一村一品一店”新型农村经济业态,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刘家杰:地方政府应培育面向农村的物流等服务商企业,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各单位与电子商务、快递等各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探索创新的农村物流解决方案,畅通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新闻推荐
实施开放发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为安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正能量——内外联动,打造开放新格局
■ 本报记者 鲍亮亮今天的安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是拓展发展空...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