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撑起平安法治的蓝天——安庆市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安徽法制报 2015-12-25 12:13 大字

[摘要]安庆市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近年来,安庆市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纳入全市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列入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架构,推行“包掌握情况、包教育稳控、包调处问题、包依法处置”的“四包”工作法,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件按时间、地点、类型、涉及人员、责任主体等要素登记建档。对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非法融资、民间借贷等领域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不稳定问题分类建档,实施项目化管理。2015年以来,市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例会共排查并交办各类稳定隐患32件次,逐件逐项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跟踪问效、限期整改,调处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排查矛盾纠纷13079起,调处成功率96.5%。

对重大矛盾纠纷,该市在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领导责任制的同时,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建立了“重大不稳定问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积案化解”三个清单制度,实行项目化动态管理,有效管控各类社会风险。截至11月底,全市共排查确定重大不稳定问题38件,涉及涉众型经济纠纷、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特殊群体利益诉求等方面。目前,已化解29件;列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清单93个,涵盖多个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其中56个项目决策通过“稳评”已全部准予实施,未出现不稳定问题;信访积案建立两级清单,一级清单为进京、赴省和省以上交办来信积案,二级为市、县自排积案,今年来,共建立一级清单36件,二级清单67件,两级清单化解率分别为100%、84%。

探索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联动调处工作模式(“1”是指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N”是指其他调处矛盾纠纷的资源和力量),以点带面优化整合调解资源,促进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流处理和多元化解。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125个,其中乡级调解会173个,村级调解会1806个,企事业单位调解会59个,交通事故调解会13个,医疗纠纷调解会11个,劳动争议调解会5个,物业纠纷调解会3个,设在法院的调解室7个。在各级给类调解组织的积极努力和主动作为下,共调解各类纠纷42438件,调解成功率99.18%,有效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规范完善医疗纠纷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2011年9月23日,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安庆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办法》,将人民调解机制引入医疗纠纷领域,同年10月1日,安庆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运转。自运转以来,市医调会共调结199件医疗纠纷,调处成功率、司法确认率和协议履行率均达100%,医患双方对医调会的满意度高达99%。目前已实现市县两级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全覆盖。

全面推进交通事故纠纷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2011年该市探索将人民调解机制引入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领域,成立了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5年3月城区主干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纠纷,迎江区交调会立即介入,分别从法理情的角度教育劝导死者家属。待家属情绪稳定后,办案民警播放了事故现场监控录像,在事实与证据面前,死者家属同意协商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及时消除了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的稳定隐患。

2014年该市在全面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的同时,一体化推进维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171个,维稳应急救援直属中队3590人;村(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1803个,村(居)中队14587人,覆盖率均达到100%。各中心充分整合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公安、司法、民政、武装等资源和力量,实行集约型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对群众诉求及时受理、统一登记、分流交办、协调督办、跟踪反馈,实现了矛盾纠纷联调、信访问题联处、突出问题联治。维稳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挥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突发事件“抢险员”的作用,有效推进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

大力推进警民联调室建设。依托公安派出所纠纷调解室统一设立“警民联调”室,将公安机关先期处置、现场取证等优势和人民调解灵活便捷、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有效结合,不仅切实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压力,更直接提高了纠纷调处工作的质效和水平。根据接警量、治安复杂程度,每个“警民联调”室至少聘用2名人民调解员,除在熟知当地风土人情和社情民意的老党员、老政法工作者、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老居(村)民委员会干部等人员中遴选外,还积极吸纳公益律师、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志愿者等为兼职调解员,作为基层调解力量的必要补充。截至目前,全市165个公安派出所共建立警民联调室161个,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近7千起,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充分发挥公益律师的积极作用。 2013年7月,在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的倡导下,在城区开展了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旨在推进依法治市、促进依法行政、实施法治惠民。组建了公益法律服务志愿团,参与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和重要经济活动,担任重大涉法涉诉案件的法律顾问;组建了“中小企业律师服务团”,深入企业宣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组建了公益律师队伍,结对帮扶乡镇(街道)、驻点村(社区)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特困群体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政策宣传。2014年,借鉴城区公益律师工作的成功做法,将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向县域全面推广,目前,全市城区各社区和农村各乡镇实现了公益律师全覆盖。

积极推进各类特色调解组织建设。2013年10月25日,大观区法院刘萍法官工作室在大观区菱湖新村居委会揭牌成立,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工作室集立案、调解、开庭等各项工作于一体,不仅是促进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的重要抓手,更是司法为民实践的生动样板。借鉴刘萍法官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大观区相继成立了以区司法局局长、区政协委员和社区调解能手姓名命名的1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将有威望、会做群众工作、热心调解事业的“能人”陆续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来访和法律咨询800余起,调处各类疑难纠纷50余起,有效丰富了基层调解工作的内涵。

迎江区南水民族社区是全市唯一一个民族社区,聚居着汉族、回族、高山族等多个民族。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2013年7月,“马大姐”人民调解室在社区正式成立,由社区工作者、市人大代表(回族)、人民陪审员、律师事务所志愿者组成,还特别聘请了通晓少数民族文化、富有调解工作经验的少数民族调解员,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调解工作的人性化理念。

坐落在六尺巷故里的桐城市人民法院,将浓厚的文化气息融入现代司法调解工作,独创“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即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通过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调解方式,及时就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姜珺·

▲章松到信访大厅公开接访

新闻推荐

以人为本抓调解 情系民生促和谐——桐城市人民法院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

桐城市人民法院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