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惠农政策效应如何最大化?

安徽日报 2015-11-06 15:58 大字

越是市场需求不振,农民售粮难,越需要加快落实惠农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托市增收效应——

本报记者 史力 张旭初

“稻子长得多好!实在舍不得低价卖给加工厂。 ”

——“敞开收购、随到随卖”,惠农增收效果才理想

粮出手、钱到手,农民才心安。然而,眼下虽有国家托市收购托底,但销售不畅,农民还是遭遇“增产不增收”窘境。

在枞阳县,进入11月初,种粮大户方瑞林的1300亩稻子却还没收割。 “稻子长得多好!实在舍不得低价卖给加工厂。 ”方瑞林说,近年来国家政策好,很少有“卖粮难”闹心事。但今年因粮库收储启动迟缓,粮企需求不旺,收割了也卖不掉。

采访中,桐城、枞阳、定远等地一些种粮大户反映,往年粮价稳定,市场化收购活跃,仓容矛盾不突出,农民到粮站基本上随到随卖。而今年一些地方仓容紧张,粮站做不到“敞开收购、随到随卖”,有的种粮大户不得不低价卖给经纪人或加工厂,惠农政策打了折扣。

10月底,记者来到桐城市孔城镇姜范圩村种粮大户高光建的田里,400亩金灿灿的稻子煞是喜人。 “单产预计超过1300斤/亩,增产近百斤,按保护价卖掉的话每亩能增收150多元。 ”老高说。但由于急需周转资金,他不能等候粮库收购,只好按低于保护价卖给加工厂。“辛苦一季,增产了却没增收。 ”

颍上县粮食局局长张振全告诉记者,从多年经验来看,当政策托市实施到位、农民卖粮顺畅时,就能事半功倍,向市场释放清晰的信号,起到稳定粮价,吸引各类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的效果。

与之相反,今年秋粮价格下行,政策在个别地方实施不到位,农民卖粮遭遇难题,这等于向市场发出相反的信号,托市效果不理想。在定远县,一位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国有粮站现在不放开收,农民手上粮食不好卖,“价格肯定还要下跌,等一等再收”。

事实上,每年国家都会提前公布来年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保护价,稳定预期。这实际上是国家向农民发出的“订单”。也正是这张“订单”,增强了农民农业生产的信心。

以刚结束的小麦托市收购为例,面对小麦不完善粒超标问题,安徽省打破惯例及时启动省级临储,最大限度维护了农民利益。期间全省共收购小麦959万吨,其中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各项惠农政策共促进全省农民增收近10亿元,显示了强大的政策效应。

10月30日,省粮食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托市收储库点必须全部启动收购,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启动,造成农民排长队、出现“卖粮难”的,将严肃追究责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 “应收尽收”,就能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应。

“仅扣水分一项就损失800多元。 ”

——完善监管措施,确保不人为损害农民利益

秋粮滞销,一些地方伴随收购进度缓慢,还有随意定价、克斤扣两、压价收购等损害农民利益的乱象发生,侵蚀增收空间。在桐城市和枞阳县均有种粮大户向记者反映,秋粮销售中,收购单位会利用水分扣点、暗压磅秤等方式,或明或暗地克斤扣两,压价收购。

枞阳县钱桥镇种粮大户吴文齐当着记者的面,用自备的水分检测仪对装车出售的稻子进行检测,显示数值为16.3。随后记者陪同他去庐江一家加工厂卖粮。到了收购点,收购人员检测的水分值则为21.7,比自测的高出5.4个点。按国家收购标准,水分每高出0.5个点,就要扣重1%。 “我这一车净重3760公斤的粳稻,仅扣水分一项就损失800多元。 ”吴文齐说。

吴文齐告诉记者,由于水分检测仪的基准值是可以调的,他熟识的种粮大户都遇到加工厂收购时,水分扣点高出自测值很多。粮食俏销的时候还可以换个地方卖,今年迫于市场压力,不敢向检验员提出质疑。 “如果提了,他们会说:‘就这个价,不卖拉走\’。 ”吴文齐说,好不容易排到了哪能再拉回去?何况拉回去的稻子不能长时间堆放,还得再次翻晒才能出售,这样人工、运输等成本又增大了,“能卖就卖了”。

即便如此,粮食出手后吴文齐并没拿到现钱,而是收到一张“白条”。返回路上,吴文齐告诉记者,这里给的价还算满意,虽比保护价低,但比本县粮企收购价要高不少,且承诺打的“白条”半月内可付现,这也比本县一些加工厂打的“白条”久拖不付账要好。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不少农民只能将粮食卖给经纪人。粮食滞销情况下,克斤扣两,压价收购现象增多,造成农村市场收购秩序较乱。

对此,一些基层农村干部建议,有关部门在抓好仓容的同时,一方面要严肃纪律确保政策性收购的各个网点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监管巡查力度,粮食、物价、工商、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形成合力,对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净化市场环境。

“政策对路得力,农民才能持续增产增收。 ”

——适应新形势,探索新的惠农机制

眼下,政策越来越成为农民种粮的风向标。

采访中,许多农民反映,种一季庄稼时间长,市场信息滞后。这种情况下,政策就成了农民判定下一季 “种什么”“种多少”的主要依据。

以玉米为例,近年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今年秋季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许多种植户亏损严重。这种情况下,下一季还种不种玉米?怎么种?这都需要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引导农民规避风险。“政策对路得力,农民才能持续增产增收。 ”张振全说。

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性粮食收购价稳步提高,也带动粮食市场价格逐年上涨,农民种粮收入随之增多。与此同时,“粮贵”也诱发一系列问题。

在定远县炉桥镇采访时,许多基层粮食干部就反映,随着托市粮食价格逐年上涨,国际国内粮价倒挂,大量粮食进入国储库后难以消化,造成粮食库存压力增大,这是当前秋粮收购仓容不足的主要原因。

对此,张振全认为,相当长的时期内种粮效益偏低问题都将存在。放开粮食市场,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不利于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是,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探索新的惠农政策机制。

专家建议,防止粮贱伤农,应扩大目标价格政策改革试点范围,在粮食价格波动甚至下降的时候,不影响农民种粮收益。 “借鉴东北等地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经验,逐步实行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的目标价格制度。 ”张振全建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时,由国家财政补贴差价,实现“粮贱也不伤农”,理顺粮食价格。

张振全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可以争取国家许可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进行试点,不断完善机制,找准“真正的粮食价格”,并探索与种粮面积和粮食亩产绩效挂钩的补偿方法。11月4日,枞阳县种粮大户方瑞林握着沉甸甸的稻穗站在他丰收的田中,一筹莫展。 本报记者 史力 张旭初 摄

新闻推荐

返乡创业当“养猪郎”

本栏报道的这两位高职毕业生,白手起家,刻苦努力,发挥所学专业特长,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创业发展之路。■ 本报通讯员 陈振伟 张英 文/图日前,在太湖县小池镇海会村一个叫大洼的山岗,26岁的大学毕...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