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教育视点·“最难就业年”这道坎怎么迈

安徽日报 2013-12-24 23:29 大字

■ 本报记者 陈婉婉

当人们对“最难就业年”的记忆还停留在2012年时,2013年已经来势汹汹地抢走了这顶“最难”帽子。

来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而计划招聘岗位数却在下降——据人社部上半年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今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9.8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同样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有关方面估计,“最难就业年”还将持续数年。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无论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必须未雨绸缪,尽早谋划就业出路。

“最难就业”坎在哪

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一年比一年难?有专家分析,除了就业人数增多的直接原因外,还与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有关。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认为,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那么高,导致了一些企业的需求受到影响,企业招人也没有往年那么多。

除去客观因素,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也导致了求职不顺。近几年,高校招生总数一年比一年多,很多学校所设专业雷同率高,培养模式单一,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尤其以行政、文史哲、会计、外语等专业为甚。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外语专业,专科层次的有,本科层次的有;理工科院校有,综合院校有。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仅仅是通过几本专业证书能区别开吗?至少我们在招聘中没有感觉到特别有区分度的毕业生。 ”合肥一家美资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希望招聘两名翻译,但是从实际面试结果看,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们希望人才的素质能够多元化一点,比如了解经济形势、区域文化,擅长人际沟通、外事礼节等等,不要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考级。 ”

高校的专业设置较之市场需求有一定滞后期,也是导致人才销售不畅的一个原因。而这还导致了另一个奇特现象,即一边是人才滞销,一边又发生用工荒。记者从省教育厅高教处了解到,教育厅对于安徽省各高校的专业调整有严格限制,每年都会根据当年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对学校专业进行调整,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来年都要压缩招生计划,甚至直接取消招生。 “毕竟高校人才培养有3至4年的周期,这期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也是很正常的,我们的预判只能大致准确,无法精准到每一年的每个专业。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就业整体情况看,能源、钢铁、传统制造业、三产、行政、文史哲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减少;而电子、机电等工科岗位需求量较多。

职校生“逆袭”的启示

面对就业大环境压力,也有不少毕业生工作找得特别让人羡慕。记者在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获悉,截至12月初,该院72%的毕业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协议。就业去向多是知名企业,如新华印刷集团、劲嘉集团、中粮集团等,月薪平均在3000元以上。 “就高职毕业生来说,这样的薪酬已经很让我满意。”刚刚签下合同的印刷专业毕业生小姚告诉记者。

据该校就业办老师介绍,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校园招聘会上,有205家企业前来招贤,主要是针对印刷、设计、包装等专业,其中印刷包装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供需比超过1:5。也正因为此,该校学生处负责人直接向前来招聘的企业 “亮剑”:“如果给我们的毕业生开出的月薪达不到3000元,您就别来了! ”学校还要求企业将毕业生招进去后,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培养,为人才发展预留好上升空间。

该校为啥这么“牛气”?表面看是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实际上是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该校负责人介绍说,现在文化产业形态在不断改变,传统印刷业务在逐年缩减,但是,新技术新需求也在不断产生。比如数字印刷出版、动漫传媒等人才需求量加大,绿色印刷、绿色包装方兴未艾。现在如此“牛气”的就是这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们。这些新就业领域的开拓,不能光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调控,更需要人才的直接培养单位——学校,频繁地去市场调研,反复和企业碰撞,才能摸清人才需求,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桐城市有家大型塑料印刷基地。 ‘限塑令\’出台后,超薄塑料袋被一定厚度的塑料袋取代。这就直接影响到这家企业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第一时间跟企业沟通后,迅速调整印刷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学生们不仅没有受‘限塑令\’影响,反而变得更抢手。 ”

为了顺应时代要求,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在去年又新增了 “展示设计”专业,“大家如今在大超市、大商场购物,常常会被一些新奇的商品摆放造型所吸引,比如前一阵国内某大牌纸巾,在各大卖场摆出了 ‘纸巾时装秀\’,用纸巾做成各种时装,穿在塑料模特身上,让顾客啧啧称奇。这其实就是涉及到‘展示设计\’这门专业”。这个专业主要通过开设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展示设计草图快速表现”等专业课程,让学生熟知利用立体空间,展示商品。据悉,这种新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在大城市,人才需求量近两年以20%的增速递增。 “这样的毕业生当然不愁出路! ”

心态摆低往往收获更大

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也提出,毕业生们对就业形势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的同时,对自身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不是所有的好工作都在一线二线城市,很多基层特别需要高校毕业生去那里工作。综合交通、住宅、压力、环境等软幸福指数来比较,基层未必比大城市差。 ”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一名毕业生,毕业后去了江苏省一家县级印刷单位,几年下来,由于工作认真、技术出众,被任命去操纵印铁印刷机,“‘王老吉\’、‘六个核桃\’等知名产品的铁皮罐头就是从那里印出来的”,这样的特种印刷机,全国仅有10台。现在,这名毕业生作为操作该机器的机长,年收入达16万多元。

不少成功就业毕业生的亲身经历说明,在政府帮助、自己努力和学校的共同作用下,是能够化解所谓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如今“下基层”、“自主创业”都已经是大学毕业生们的热门词汇,“不少毕业生勇于创业,不但让自己就业还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这种勇气非常值得鼓励。很多高校在专业课、基础课之外,增设了创业教育,这个现象很好。 ”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指导毕业生熟知创业政策、法律法规,把国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学会分析市场风险,将是接下来学校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工作。

【延伸阅读】

专家建议大学生求职三原则

眼下,大学毕业生求职渐入高潮。在参加多场招聘会后,繁杂的择业机会令求职者犹豫不决。业内人士和用人单位建议,大学生求职应遵循不要等、别盲从和走出去三大原则,避免错失优质就业机遇。

“很多毕业生本着‘广撒网\’的原则,在应聘时没有对我们企业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希望‘骑驴找马\’,重点看待遇如何,其实这样并不好。 ”一些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大学毕业生应加强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避免盲目选择。

一家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渴求基础理论扎实、并有入职后继续学习意愿的人才。但很多大学生在竞聘技术岗位时,对进一步的专业精深学习表现出犹豫不决,“企业更希望招聘拥有学习能力的应聘者”。

黑龙江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陈宝凤建议,毕业生求职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不要等,有职业目标和定位的同学应主动出击;

二是别盲从,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有方向有目的地去求职,如果自身对职业要求很迷茫,会减弱在应聘时与公司相互间的吸引力;

三是走出去,要将视野放宽,做好父母工作,大胆尝试外省企业,这样会给自身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华社记者 潘祺)

◆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校园双选会上了解招聘岗位情况。 胡维友 摄

新闻推荐

承诺践诺,是党员干部平日作风实不实的一块“试金石”,群众对此抱有很大期待——承诺的事,说到要做到

本报记者 胡劲松 汪国梁本报见习记者 柳文“世纪阳光步行街两边环境卫生差,多次宣布要整治,但总是干净一阵子又变回原样。 ”最近,淮南市谢家集区蔡家岗街道召开干部走访征求意见座谈会,52年党龄...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