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潘赞化的革命情谊
□张和敬
陈独秀作
为反清斗士,在辛亥革命前后曾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反帝爱国主张,传播革命思想。而潘赞化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一名反清讨袁的积极分子。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民国初期任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两人一生中有三个
阶段交往甚笃。
共同发起演说会
潘赞化(1885——1959),原名世璧,字瓒华。晚号仰聃。安徽桐城练潭乡潘家楼村人,生于天津。其祖父潘黎阁,曾任清政府的京津道台,潘赞化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其伯母戴氏抚养长大。1895年,在潘赞化10岁时,他们举家迁回桐城。未及弱冠的他即随其兄潘晋华与陈独秀、房秩五在安庆从事反清活动
1902年春,陈独秀从日本回国,返回安庆后立即创立了青年励志社。其成员大多为求实大学堂的青年学生,他们每周集会一次,在一起评论时政,发表演讲,互相激励。陈独秀具有极强的演说和鼓动能力,为了启发民智,发动群众,以图救国,他和潘晋华、潘赞化、葛温仲、何春台、张伯寅等人,在安庆北门藏书楼发起演说会,鼓吹新的革命、爱国思想。同时,又在藏书楼内专门辟一间阅览室,摆放他从东京和上海带来的《时务报》等有关时政的书刊,供人阅读。这次演说,旨在宣传爱国主义,但是,清朝当局却认为,凡是自行集会、与官方唱反调的人,都是造反作乱的人,两江总督端方认为青年励志社与东京互通声息,实为排满,于是电令安庆巡防营统领韩大武,要求务将陈独秀、潘晋华、潘赞化、何春台等一体缉获,无任逃遁。此电被韩大武手下文案、青年励志社社员吴汝澄获悉,他通过社友房秩五连夜通知陈独秀等人,陈独秀、潘晋华、潘赞化不得不避走他乡。
由于清廷搜捕甚紧,陈独秀和潘氏兄弟于1902年9月逃往日本,在东京,陈独秀参加了秦毓鎏、张继发起的中国青年会。潘赞化则入东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并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兴中会”。待风声渐小,潘氏兄弟又回到安庆,潘晋华在徐锡麟任会办(校长)的巡警学堂任总教习,潘赞化则在陆军小学从事教学。
1903年4月,陈独秀从东京经上海再返安庆,与潘晋华、潘赞化等又一次举行爱国演说会,并组织成立了安徽爱国会,此时国内正爆发拒俄运动。盖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俄国出动17万军队占领我东三省。 1902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 《东三省交收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应在18个月内分三批全部撤走,但是 到 了 1903年4月俄国不仅不撤兵,反而向清政府提出“东三省置于俄国监督之下,不许他国干预”等七项新的无理要求,企图永远霸占东北。这一蛮横无理的行径立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8个省的爱国志士在上海发起拒俄大会,并通电反对俄国改约。陈独秀、潘赞化等人迅即响应,在安庆联络葛温仲、张伯寅等人,发起爱国演说,积极推动安庆地区的拒俄运动。 5月17日,陈独秀在藏书楼再次举行爱国演说,当时安徽高等学堂、武备学堂、桐城学堂、怀宁学堂的学生共有300多人到会听演讲,那天,适逢天下大雨,因“书楼甚窄”,参加大会的人“多立于门外而听”,虽被雨淋而不顾,大会自始至终“众情踊跃”,其规模与声势都大大超过1902年的第一次演说会。继陈独秀之后,王国桢、潘晋华、潘旋华、柏文蔚等二十多人纷纷踊跃演讲。
演说结束后,陈独秀便借此机会倡导成立安徽爱国会,立即获得全体赞成,当场就有126人签名入会,并公推陈独秀等7人起草会议章程,会章规定爱国会的宗旨为“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这次会议及嗣后发展的爱国会成员几乎遍及安庆的每一个学堂。会章详细规定了选举与活动办法,会员入会必须履行签名入会的正式仪式,还规定了会员的义务和规则、戒约等等,应视作安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爱国团体。它在安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导许多爱国青年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而潘赞化便是其中一个骨干和活跃分子。
拒俄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得清廷惶恐不安,密令各地“访闻有革命本心者,即可随时获到,就地正法。 ”于是,藏书楼被封闭,陈独秀等人被通缉,柏文蔚、郑赞丞等十多名学生被开除,安徽的拒俄爱国运动被无情地镇压下去。
其后,陈独秀于1904年再次潜回安庆,与房秩五、吴汝澄等人共同创办了《安徽俗话报》。陈独秀还与柏文蔚等组织岳王会,暗中发动新军起义。1905年,陈独秀曾到李光炯发起、房秩五主持的安徽公学去兼课,结识了一批华兴会会员和光复会会员,一时间,革命党人云集芜湖,他们以讲堂为阵地,公开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指导学生阅读反清革命书刊。
其间,潘赞化因同情和支持徐锡麟起事,受到清朝当局的追捕,于1907年7月后,被迫再次出走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兽医。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毓筠被选为安徽都督,于12月23日到安庆就职,成立安徽军政府,设立军政、民政、财政、教育四司,陈独秀为秘书长(一说为秘书),到1912年5月,柏文蔚任安徽都督,陈独秀仍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潘赞化辛亥革命时回国,1912年(民国元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委任其为芜湖海关监督。他到任后立即从严整顿关卡,杜绝偷税漏税。所有税收,潘赞化不是上交北洋军阀控制的财政部,而是悉数上解上海同盟会,支持革命,孙中山在后来视察芜湖时曾当面称谢。
潘赞化任芜湖海关监督时,曾于1913年纳青楼女子张玉良(1896——1977)为妾,潘赞化纳张玉良,并非为了寻欢作乐,主要是他那时已具有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新思想,他决心救赎这个陷入地狱、苦难无助的弱女子于水火,在张玉良的苦苦求助下,才毅然顶住种种压力与其结为夫妇。结婚后,他并没有把她放在芜湖让其在身边服侍自己,而是送至上海,并延师教她学习文化和绘画。张玉良因感激潘赞化,自改名为“潘玉良”,后来为出国深造,潘赞化又为她申请了出国经费。至于潘赞化与潘玉良的爱情,应是从同情到结合而后日久生情,并非像一些文艺作品描述的那样一见钟情。
在沪为邻相互支持
1913年,袁世凯派倪嗣冲为安徽都督,潘赞化被免去芜湖海关监督一职,卸任后寓居上海渔阳里,此前陈独秀恰好在上海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潘赞化在上海租住的房子即是陈独秀为其安排的,此间他与陈独秀为邻,掩护其革命活动。而且潘赞化在这里与潘玉良补办婚礼时,陈独秀一人充当了介绍人和证婚人的双重角色。 1915年,蔡锷将军通电讨袁,潘赞化辗转从韶关秘密进入云南,参加了蔡锷护国军的讨袁活动。而陈独秀则在这里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杂志,到后来,陈于1917年到北大任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以至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些都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的。
1927年,北伐军抵达长江流域,柏文蔚出任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潘赞化被委任为副师长,他作战勇敢,指挥若定。北伐战争后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农矿部简任科长。抗战爆发后他随同政府部门到重庆。一开始,他同仇敌忾,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团结抗日。
江津巧遇不忘旧谊
到了抗战后期,潘赞化对政治活动不再感兴趣,断然离开政界,辗转流寓四川江津,到国立九中任教。真是因缘巧合,陈独秀此时也流落到四川江津,生活穷困潦倒。潘赞化不忘友情和乡谊,经常带着学生前去看望陈独秀先生,并在经济上给他以接济。笔者近日听陈独秀的嫡孙女陈长璞(陈独秀的小儿子陈松年之女)介绍,他们家就是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变卖了在安庆的房产,举家迁往四川江津的。到底是迁后巧遇潘赞化,还是与潘赞化老友重逢后下决心远离故土的,不得而知。
但是,到了1940年,潘赞化毅然离职,携子潘牟返回故里,倾心家乡教育事业,他于1942年创办桐城孟侠中学,出任校长。其间还在故乡练潭潘家楼创办木崖、黎阁小学。1947年潘迁居安庆。潘赞化在“九·一八”后目睹国土沦丧,痛心疾首,常常以诗抒怀,他曾在佛教圣地九华山赋诗一首寄陈独秀:“匈奴未灭不为家,卅载风尘两鬓华。故国已成俎上肉,时贤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啁天水,赤铁道人练雪花。宇宙原来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烟霞。 ”陈独秀接诗后,亲自手书了一吊屏。如今,这一真迹还珍藏在桐城市文化馆内。
潘赞化身材魁梧,举止潇洒,晚年时长髯拂胸。建国后曾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8月病逝于安庆。他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潘玉良出国后,潘赞化再也没有联系她,从潘赞化自抗战后期,在到1957年“反右”之后的境遇每况日下,应是不难找到原因的。从这个角度看,潘玉良是一个奇人,潘赞化更是一位奇人。
陈独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晓东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在文化建设经费使用、文化项目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开展等过程中让农民参与和决策,使文化形式和内容与村庄实际及村民生活密切关联,不断培育村庄文化...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