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安庆日报 2017-06-13 09:20 大字

清晨6点,天蒙蒙亮,站在花岩洞山的冷冷的微风中,看着几十头“致富牛”悠闲地吃着青草,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村民詹绪桂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5年前还在浙江漂泊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家乡知名的养牛大户。

弥陀镇铁林村地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地质灾害多发的恶劣气候,曾经让当地人一直在温饱线上下挣扎。经过这些年的扶贫,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记者住村入户,去探扶贫经。

颠覆印象

“八山一水一分田”铁岭村,沿山转,盘山公路走得人头晕。

听说铁林村是三县交汇处的贫困村,记者下意识就想到:破败的土坯房,崎岖泥泞的山路,满脸“沟壑”的老人愁眉苦脸……

到达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颠覆了贫困村的传统印象: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楼房依山傍水,一条条硬化路连通大山深处各家各户,路旁每隔十几米就有太阳能路灯;村头是几百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山上的山泉从广场旁流过。

这些会不会是面子工程?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靠养牛致富的詹绪桂家。干净宽敞的小洋楼,屋新瓦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好客主人给我们端来了热茶。记者一时恍惚了,这哪儿是贫困村啊?

去卫生间,灯光一亮,嗬!抽水马桶、明净的化妆台,显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实。“这几年富裕了,过去我们自来水都喝不上,现在洗洗涮涮能用热水,方便得很。”詹绪桂说。

喝着山里的茶叶,记者心里寻思着:这户养牛人家条件挺牛的,经历过什么样的蜕变呢?

下海打工

坐在宽敞的沙发上,詹绪桂和记者聊起了养牛经。

养牛并不轻松,“去年6月的洪水,把山上的牛棚冲毁,我特紧张,牛棚没了牛在哪避雨,拴在树上牛绳有没有松动,能不能躲过这场连续的暴雨,想到这,我夜里都被惊醒。后来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恢复了牛棚。”说到这,詹绪桂点了根香烟,“那时暴雨过后,牛吃完这片草,又吃那片草,看着牛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不少。从小牛买进,到精心育肥,“有啥不懂的,解决不了的就请教村里畜牧专家。”詹绪桂告诉记者,牛肉行情相对猪肉还是比较稳定,去年出栏几十头黄牛,家里有10多万的纯利润。

这样的收入放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2年,为了赚钱养家,詹绪桂告别了家里的老母来到浙江打工。在浙江的日子里,詹绪桂干过泥瓦匠和木工,还做过工程,几乎什么苦都吃了。打工赚钱总不是办法,詹绪桂决定回家干点事业。

“刚回家时候,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詹绪桂说,恰好政府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当地有名的良种牛——大别山小黄牛。

经过认真分析,詹绪桂发现,铁林村气候适宜,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养牛。2015年,詹绪桂贷款和借款50多万元开始了创业之路,同时也规划起了自己梦想:把天然牧场散养小黄牛,100多亩种植油茶,20多亩种植药材、300多亩种植毛竹。

记者在花岩洞山坡上看见,牛场已经初具规模,54头大别山小黄牛,膘肥体壮。

詹绪桂说,他的大别山小黄牛,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无污染的青草,牛肉品质非常好,国内也是不多见的,而牛肉的市场行情看好。

牛经唱到底

在规模化养殖的同时,詹绪桂成立桂宏农民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模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铁林村50岁詹绪青家有5口人,自己有肺结核,夫妻俩带着身体不好的儿子一家在身边,一年医药费花去了不少,典型的因病致贫。考虑詹绪青身体状况,村两委安排他到山上管养小黄牛。“在合作社上班有1.5万元工资,加上家庭其他收入,去年成功摘掉贫困帽子。”詹绪青说。

铁林村村主任戴应林告诉记者:“合作社这种模式对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目前,有15个贫困户在合作社上班,詹绪桂决定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贫困户散养黄牛,并为散养户提供技术指导,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由于寄托着脱贫致富的希望,“致富牛”在詹绪桂的精心照顾下长得毛皮发亮,膘肥体壮。同时,詹绪桂家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借着村里相继开工的危旧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自来水入户、道路硬化等项目,詹绪桂修起了结实亮堂的小康屋,告别了崎岖泥泞的黄泥路,走上了宽敞整洁的硬化路。

“现在,娃娃上学享受着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老人看病有新农合报销,村里修房修路时我抽空打个零工,花钱少了,来钱多了,手头时常还有结余。”詹绪桂乐呵呵地说。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詹绪桂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干啊,不干光等哪会行?”方文

新闻推荐

安庆市群众信访举报交办查处情况一览表(第二十六批2017年5月31日)

交办问题基本情况行政区域污染类型调查核实情况是否属实处理和整改情况问责情况备注太湖县徐桥镇南庄村村民反映:1.该村东边的石灰山承包给外地人开发,造成该...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