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俗婚礼闹乡村

太湖周刊 2016-04-30 18:33 大字

■本报记者刘辉文/图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正月里来喜事多,欢欢喜喜闹新婚。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喜庆日子里,城乡各地处处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尤其是人们选择“良辰吉日”迎婚嫁娶更为这个多彩多姿的佳节增添了极其浓厚的喜庆氛围。

【A】办喜宴

猴年正月初八,可谓是一个众人点赞的大好日子。记者行走城乡,只见一阵阵缓缓而行的婚车队伍、一个个举办婚礼的热闹场景、一对对喜笑颜开的结婚新人、一句句百年好合的良言吉语、一桌桌丰盛可口的美味喜宴、一声声响彻云霄的烟花礼炮,更有甚者还有那震耳喧天的民间锣鼓。

上午8点有余,在鞭炮和锣鼓的诚迎下,早早从太湖小池镇新华村出发的迎亲车队顺利抵达宿松县高岭乡社坛村王畈组,迎亲的客人受到了主人唐凤仁一家的盛情款待,奉为“座上宾”。

俗话说“一家有事大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记者见到,一派十分忙碌的景象实际上从头一天就早已拉开了帷幕。尤其是在农村,只要哪一家有喜事儿,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会主动前来帮忙打理,列个清单,分工明确,抬桌子搬凳子的、洗菜切菜的、掌厨烧火的、跑路催客的、陪客陪酒的、放炮打锣的……,更重要的还有被俗称为“牵娘”的两位人选,必须得事先物色好,确保能说会道、明知事理,懂得出嫁的诸多礼节。

厨房里,主厨、助手五六个人各忙各的,备菜烧菜,先上什么菜、后上哪道菜,先上哪个桌、再上哪个桌,一切都有条不乱,而且在农村还有一个传承已久的习俗,那就是宴席上第三个菜必上“圆子”,寓意所谓“三元及第”。

厅堂里,接到“请贴”前来恭贺和迎亲的宾客按照农村的“坐席”规矩纷纷落座“八仙桌”,品尝每一个“桌盒”里的糖果、糕点、瓜子、花生,男人们抽着香烟,聊天说地,谈笑风生,孩子们屋里屋外,穿梭来往,任性玩耍。

随着所有宾朋的陆续到齐,喜宴正式开席。此时,厨房里、宴席间两头酣乐。掌勺的主厨镇定自若,忙而不昏,满桌菜肴的品类、味道全在自己脑子里转悠着。在取菜时,有专人端着红色的“托盘”将热乎乎的菜肴送到每一桌,再由每一桌的“酒司令”负责取菜。当端上第三个菜“肉圆子”后,房前鞭炮、礼花齐响,宴席逐渐推向高潮。这时,胸带红花的新郎小谢开始来到每一桌,按照客人座次的顺序逐一敬烟敬酒,诚挚地答谢每一位亲朋好友的盛情。席间,大伙推杯换盏,相互敬酒,尽情吃喝,沉浸在一片无比欢乐之中。

【B】话别离

闺房里,则是女人们欢聚的场所。几乎每一个赶来贺喜的大婶大妈、阿姨大姐,都会约定俗成随时走进闺房,亲切地看望即将出嫁的新娘,与之拉拉家常谈谈心,语重心长地叮嘱新娘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和睦邻里、勤俭持家,带去传统的家风古训,送上吉祥的祝福红包。同时,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无不流露着难舍难分的深厚情感,毕竟从小到大的朝夕相处相助,让彼此之间孕育了无限的亲情珍爱。如今,小妹要远嫁他乡,不得不离开生她养她的故土和亲人,又有谁不难舍难分呢?又有谁不含情脉脉呢?

一边是乡里乡亲谆谆不诲的嘱托,一边则是两位“牵娘”细致打理新娘出嫁前的准备事宜:小心翼翼地用红绳将崭新的每一床被条捆好,分别放上一个大红的“喜”字和一朵青翠的松柏,寓意“抬头见喜”、“百岁长寿”;在其中的一床被子里偷偷地藏起五个染红的熟鸡蛋和一条糕点、一些红枣,寓意“五子登科”、“吉祥高升”和“早生贵子”。

在结束了一个多小时的宴席之后,负责敲锣打鼓的五人团提前进行热身,富有节奏的铿锵锣鼓响起,吸引了大伙围观倾听,寓示着新娘出嫁的仪式即将举行。

在锣鼓的催促下,新娘父母离舍的心情更为急促,并由此拉开了农村“哭嫁”的传统习俗。新娘的母亲乃至其长辈都来到闺房,紧紧地拉着新娘、抱着新娘,边说边哭,满面泪涕,难以割舍。话语间,深情地寄语着长辈对新娘的殷切希望,诚谢闺女在家的勤恳辛劳。此时的场景,满屋的情愁,无比令人感慨,无比叫人心酸。然而,女儿出嫁,终究还是要完成她人生的一件大事喜事,今后光明的前程还得依靠自己去努力打拼,去构建家园。在一阵离愁别绪之下,全家人还得高兴地照下“全家福”,让自己永远地记住这别离难忘的乡愁!

【C】置嫁妆

自古以来,为人父、为人母,无论家境富裕还是贫寒,儿女出嫁,都得“多少不一”准备一些嫁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随嫁的“彩礼”就很多,父母就有“面子”,社会上说起来就好听。记得五六十年代的嫁妆主要是木箱、木柜、木椅、木盆、火桶和火炉,七八十年代则有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等贵重物品,再后来直至现在就有了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轿车、电脑乃至住房等更高档的物件了。而且随着时下城乡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孩出嫁的嫁妆更是花样多多、极为丰盛,甚至送上的是五位数、六位数的现金或者银行卡。不过,为了圆满完成一桩婚事,男方自从谈婚论嫁起,根据正式结婚的时间长短,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时节乃至“相亲”、“定婚”、择取“生辰八字”都要向女方送上彩礼,以让亲戚朋友共享幸福之果。

据了解,新娘小唐的父母近两年来,在当地承包了500多亩农田,成了有名的种粮大户,粮食丰产丰收。为此,父母为她置办了丰富的嫁妆:12床棉被、2个拉杆箱、1台大冰箱、一辆价值8万余元的小轿车以及诸多小物件。

【D】抢彩礼

在宿松农村,有一个传承已久的习俗,那就是“抢彩礼”。记者见到,在忙碌了一阵之后,迎亲的宾客开始“抢礼”了。不过,要想轻易地抢下哪么多彩礼,这道难关确实不易过。除了要向“压礼”的主人敬烟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讲一些吉祥的好话,而且要随机应变,灵活应对,针对什么样的嫁妆大声说上几句吉言。于是,大伙在门外商量着“如何说”,才能顺利搬走沉甸甸的彩礼。事先,一群大妈大姐们将一张八仙桌摆在大门旁,桌上铺上一床红毯,每一次只放一件彩礼,并紧紧地按住,不让对方轻易得手。

“娘家送的红棉被,日子过的红火火”

“娘家送的电冰箱,生活过的甜又香”

“但愿多子又多孙,幸福安康万年长”……

一句句良好的祝愿,一阵阵欢笑的喜悦,掀起了出嫁仪式新的高潮。迎亲的人们在勇敢地挑战之下,欣喜地将“得手”的一件件彩礼搬上了彩车。

【E】谢先恩

在两位“牵娘”的牵手陪伴下,按照农村的传统习惯,走出闺房,来到厅堂,点上两支红彤彤的蜡烛,掀起红艳艳的盖头,对着“天地君亲师位”叩拜先祖,感谢先恩。这时,脚上要踏上一双旧鞋,以带走娘家的尘土,辞别心爱的故乡。在“牵娘”的呵护下,披着红盖头的新娘坐上了贴有“永结同心”字样的婚车,“牵娘”帮她脱下旧鞋,换上了大红的皮鞋,并在脚底下垫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方糕,寓意着“脚踏步步高,生活甜如蜜”。

此时,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凝成一片,响彻云天,久久飘荡。在两面印有“喜”字红旗的引领下,十辆婚车缓缓前行,载着亲人的祝福、载着亲切的嘱托、载着故乡的思念、载着难舍的乡愁,奔向温馨的家园。

【F】闹洞房

按照农村的习俗,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新娘必须顺利到达新郎家里,以图大吉大利。经过一个多小时五十多公里的行程,迎亲的车队按时抵达目的地,在锣鼓和鞭炮和鸣下,在众人恭候多时的欢呼下,受到了男方热烈隆重的夹道欢迎。

车子停稳后,新郎家同样早已物色好的两位“牵娘”小心翼翼地扶着新娘走下婚车,走进堂屋,拜谢天地、拜谢先祖、拜谢公婆,夫妻对拜。随后,进入新房,坐上新床,与满房看热闹的女人们、孩子们一同享受着十分快乐的幸福时光,一起吃喜蛋喜枣、尝喜糖喜糕,真正喜上了眉梢、甜到了心底。

随着新娘进入了洞房,人们兴高采烈地张罗的婚宴也由此拉开了宾客满堂觥筹交错的序幕,新郎也神采奕奕地闪亮登场,逐桌敬烟敬酒。有时,遇到前来吃喜酒的宾朋较多,还得分批进行宴请。大家相互寒暄,彼此问候,不亦乐乎。当晚,新郎家还要约请亲朋好友一起喝“团圆酒”,十人一桌,寓意“十全十美”,顺心顺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了新郎家更为热闹的时候,那就是婚礼所唱的“重头戏”之一“闹新房”、“闹洞房”。这时,满房的帅哥美女们尽情地取宠逗乐新郎新娘,互相亲吻、互咬喜糖、唱歌表演、说说笑话……

一时间,在这人生的婚姻殿堂里,满屋的欢笑、满屋的芬芳,溢满每一个人的心田,洒满每一个人的脸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位新人喜结连理,白头偕老,心心相印,相伴一生!

新闻推荐

聋哑人万里寻亲陈坤明助人为乐

一个从十几岁就来到祁门的聋哑人,在外漂泊几十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心切,想找到自己的家乡;一个安顿他的老板,非亲非故,却花费上万元、驱车一万多公里,去帮助他寻亲,并承诺:找不到家,就供他过老。这...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民俗婚礼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