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书: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

安庆晚报 2014-07-26 14:30 大字

[摘要]何 谓

 

朱书能够被宿松县之外的更多的安庆文化人所记起,跟他写的《告同郡徵纂皖江文献书》一文有关,普遍认为他是倡导皖江文化的第一人。

朱书说:“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霍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塘,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与朱书同时代的戴名世、方苞二人,在文坛很牛,他们对朱书的文章评价之高,促使我越发有兴趣查找朱书的文章,看看到底是否如二位所说的那样。可是,朱书传世之作不多,据说是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的牵连,他的文集遭焚毁。地方志中关于朱书的资料也很少。

戴名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在京师与朋友相聚,往往“极饮大醉,嘲谑骂讥”,文章以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为旨趣,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戴名世《北行日记序》)。戴名世编好《南山集》后,请朱书作序。朱书欣然答应,他写道:“夫岱之灵发于圣门,嵩之灵发于甫、申,华之灵发于杨震、郭子仪之属,而霍卒无所。在人方以秩祀之不至而疑霍山之穷,在霍山正以不辱于世之三公而有以自乐,而余与田有乃适生其间。余不足道也,田有亦不知果能当霍山之灵与否?然而其文之足以不朽,则余固知其与霍山同永无疑也。”

“其文之足以不朽”倒真的应验了,一是因为“《南山集》案”是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文集因历史事件而彰显;二是因为戴名世被奉为桐城派开创者,文章由流派而畅行;三是因为戴名世的一些文章确实质量高,梁启超称赞其“史才特绝”。

朱书也被推崇为桐城派的开创者,可是他的名气却比戴名世、方苞小得多,或许是因为他的好文章被焚毁了,或许是由于后人对他的文章评论太少,没有在文学史界、学术界形成聚焦效应。朱书曾极力向《明史》等史志编纂人员推荐民间名士,并向史学家万斯同写信说:“乡里有名贤,而后世无闻也,君子耻之。”朱书有进士身份,又得到同乡名人夸奖,不至于寂寂无名。

戴名世对朱书的称许以及对他的文章评价,几乎没有顾忌别人的讥笑和质疑,他说:“字绿(朱书)之才气,横绝一世,其奇伟博辨之作,视余不啻倍蓰过之。……今得字绿岿然杰起,即余亦可以辍笔。”老戴读到朱书的文章,都不敢写作了,可见多么欣赏和钦佩对方。当朱书把自己的文章编辑成书的时候,戴名世写了一篇《杜溪稿序》,把朱书推到了“百世之人”的高度,他说:“世有一世之人,有百世之人。所谓百世之人者,生于百世之后,而置身在百世之前。……自尧舜至今凡三千余年,而吾之身已三千余年而存矣。而吾所著之书传于后世,而后世之人读吾之书,如吾之謦欬乎其侧,是则吾之身且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他还说:“以余之幽忧多疾,精力渐衰,回首曩日著书之志,已自废弃,所谓百世之人已属之字绿,而余之与朝菌蟪蛄相去几何?”

方苞对朱书也是推崇备至,他在《朱杜溪稿序》中说:“余时学为古文,文成必以示字绿……闻字绿定居于杜溪,而往就焉……出其数年客游之文,则所蓄愈厚,而其光辉然而不可遏矣。”方苞还写了篇《朱字绿墓表》,说:“字绿强记,文章雄健,尤熟于有明遗事,抵掌论述,不遗名地。”他在《兄百川墓志铭》中也提到了朱书:“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

在戴名世和方苞二人的笔下,朱书的地位如此高!我继续寻找朱书的文章来看,发现他在古文理论上,强调“道”和“法”。他说:“学者之道在于精义,而立言之法贵乎反经”、“盖君子之为文也,不于文乎求之,而必于道乎致之。”这种观点,与戴名世的“道而法”、方苞的“义、法”等,一脉同支。往往志同道合者,彼此气息相投。对此,方苞有过很有意思的叙述,恰恰证明了内在思想所散发的气息可以遮蔽人体固有的气息。朱书身上有异味(可能是狐臭),夏天更厉害,方苞与他一起谈写作,不觉得难受。方苞说:“字绿体有臭,夏月尤甚。然每与先君子酣嬉终日,解衣盘礴,余兄弟左右其间,不觉其难近也。……故生平执友相聚之久且密,未有若字绿者。”(《朱字绿墓表》)方苞经常把自己写的文章放在朱书住的地方,让朱书挑毛病,相互砥砺,方苞曾对人叹息说:“如斯人未可多得也。”(《望溪先生年谱》)

朱书重交友之道,主张对朋友不分三六九等,拓展胸怀,交天下之善士,他说:“我以友一国之善为量,则不敢自足于乡;我以友天下之善为量,则不敢自足于国。……知天下之善则友天下。至古人之善非一世之天下也,知之顾不难哉!……古人之世虽殊而天不殊。此穷神达化所以相喻于幽渺,而古人安得复隐其浅深?能知性,则古人之世虽变而性不变。此极深研几所以相通于象外(超越界),而古人何往不告以精意:尚友如是,则生今之世而直与千古以上之圣人为徒;此生有穷,而并可俟百世以后之来哲而不惑,又岂但天下之善士已哉!(《朱书集》)

朱书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安庆地域文化方面,他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认为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怀宁、桐城、潜山、宿松、太湖、望江),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先生认为,这种从地理、人文、历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先进性。

新闻推荐

老父再婚是子女不赡养的理由?

法院: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