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记者走进丰收村丰收村里喜看丰收景聂玲慧胡玉堂

安庆日报 2018-09-25 09:40 大字

农业基础设施的提升,确保了农业丰收。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在潜山市王河镇丰收村,记者采访了种粮大户卢运生等,透过他们生产环境的变化,让人看到现代农村的丰收景象。

丰收村的卢运生,今年流转了1400亩的田地,其中,1100亩的田地种植水稻,300多亩的田种植瓜蒌。他说:“今年预计水稻750公斤/亩,瓜蒌籽130公斤/亩,是一个丰收年。”

58岁的卢运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吃不饱饭是其童年时代的阴影。他家所在的河沿组地势很低,常常受灾。他说:“小的时候总觉得吃不饱饭,受水灾的机率也很高,我们村叫丰收村,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到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责任田,卢运生一家有6口人,分了5亩田。责任到人后,他一家人干劲十足。但说起往事,卢运生还是心有余悸。他说:“那时的农业,全看老天爷的脸色,一场水灾或者旱灾,一年的希望就全泡汤。”

卢运生称,当年,农民从田里打下来的粮食,除了上交,仅够一家人吃,根本没有余粮进行交易。从田里刨食,真不容易!因此,他始终把持着一种态度,再苦再累都要让孩子读书,使其脱离农业。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让卢运生感觉到农民的春天来了。他说:“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手上有余粮,心中不慌忙”。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有多余的粮食卖了,卢运生劳作的动力更足了。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丰收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田地开始抛荒。从2009年开始,卢运生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他称:“按照现在的科学技术,我们种庄稼的人,只要不遭遇特大的暴雨灾害,基本上都能获得大丰收。”据了解,卢运生自流转土地后,基本上都获得了丰收,后来,他接触了瓜蒌种植,对其有了一定的认知。他说:“丰收村是瓜蒌的原产地之一,种瓜蒌的人,当初主要是为了卖瓜蒌皮,没有想过卖瓜蒌子。”他尝试着种植了几亩,慢慢的摸出了门道,让瓜蒌子产生了效益,尝到甜头的他,扩大了瓜蒌的种植面积。高峰期的时候,一年时间,瓜蒌能给他带来近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卢运生接受采访时坦言道:“我们获得丰收,自己辛勤耕种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农田基本设施的完善,水利沟渠的兴修,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家田中间的这条路,以前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行于其间,多有不便,现在修成了水泥路,收割机到田里去,也很方便了;还有这条河,旱涝保收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大家有目共睹。与往年相比,今年天气干旱,田里缺水,幸亏排灌站发挥积极作用,要不然受干旱的庄稼,哪里有丰收的可能呢?”

与种粮大户相比,丰收村河沿组的产小平夫妇,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种植模式,他们家100亩的水稻和80亩瓜蒌,全靠自己打理,只有繁忙的时刻,夫妇俩才会请零时工帮忙。今年,他们夫妇俩初步估算了一下,经济收入10几万元不成问题。妻子叶结凤还忙里偷闲的编竹席,每幅竹席有250元的手工费。他们夫妇早已经买了车。产小平告诉记者说:“以前的坝上全是泥,一下雨,骑自行车都得用棍子戳泥巴,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出行方便多了,利用肩膀扛稻子的日子也过去了,我们是越干越有劲了”。

采访时,丰收村支部书记汪杰明告诉记者,农业基础设施的提升,对保证丰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梅湖大阐、彭潭渡护坡修建等水利项目,总投资达500多万元。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修通了道路,修整了沟渠,还在长河建起了小型的抗旱提水站。今年,仅修整沟渠就有1.8公里。目前,全村成立了6家专业合作社,圩内95%的土地均已发包,圩外近1600亩土地也发包给3个合作社,全部栽上了意杨。

当日记者步行在田埂上,所见到的景象是:圩内田成方、沟成行、路成网,圩外绿树成荫,房屋如别墅,丰收村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通过采访记者感到,改革开放后,丰收村不仅粮食大丰收,而且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大丰收!

新闻推荐

张恨水 游离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通俗小说大家(1)

2003年的电视剧《金粉世家》剧照。张恨水(1895~1967),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还是优秀的报人...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