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 储北平
读高中时,有一天同学们在宿舍里谈梦想,我说就想哪天能饱餐一顿粉蒸肉。谁知竟有附和者,居然有人要把前面说的考大学改为吃粉蒸肉。如今,30多年过去,这个梦想早已实现,且潜山粉蒸肉还获批了市级非遗。但为了健康,高脂的不敢多吃,每次都忍着只吃一两块。
粉蒸肉并非潜山独有,但在我眼中潜山最佳。晶莹的米粉裹上香滑的肉片,米的清香混和油脂芳香,只看一眼就让人直流口水。粉蒸肉又称渣粉肉、米粉肉,即传统蒸肉,口感糯而纯香、酥而爽口,软、嫩、甜、香、咸等味道融汇其中,主料为五花肉、猪排骨和米粉等。潜山粉蒸肉,以肥而不腻,嫩而不糜见长,具有入口即化、久吃不厌特点,食性温和,另具滋阴润燥、补血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身等保健功效,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美食。我年轻时可一连吃到十几片,一点不觉得“伤人”。在潜山农村,粉蒸肉几乎举席必备,又以黄泥古镇的为上品。
黄泥粉蒸肉有别其他,全在于制作过程。黄泥人虔诚地遵循着上代人口口相传的教诲,制作流程传统而又神秘。将炒好米粒捣碎成粉,再配以面酱、大料等,再将切片五花肉置于其中反复揉搓。这时肉中水汽挤出,大料沁入肉中,一进一出间,配料与五花肉完美融合,之后每碗放上七八片上蒸笼,剩下的就都交给时间。两小时后,扣盘后的粉蒸肉色泽剔透、样如水晶、红白相间、诱人食欲。入口中香甜可口、酱香突出、五香味浓。
为何潜山粉蒸肉口感好于别处,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一户人家,不仅擅长烹饪且通晓医理,日常喜欢研究中草药。有一次,主人正在配制中药,听说有亲戚要到家里做客,一看时间不早就急着做饭,顺手把配制好的几味中药放在了灶台上。开始制作拿手粉蒸肉,谁知一不小心打翻了中药罐子,药粉洒进了即将入锅的肉里,一阵心疼过后他索性把肉放进了蒸笼,心想着自家亲戚不会太计较,毕竟把肉丢了实在可惜。谁想这锅特殊粉蒸肉还未出锅就香气逼人,引来了家人关注和路人的驻足询问。席间大家更是赞不绝口,都说“口有余香,食后回味无穷、神清气爽”。从此,加入独门秘方的潜山粉蒸肉远近名扬。
关于粉蒸肉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明朝崇祯皇帝微服南巡,投宿在天柱山一农户家,善良夫妇非常好客,把家中准备过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来,用炒米粉加工送于崇祯用餐,崇祯食后大悦。随后,粉蒸肉便流传了下来。一说起源于“潜阳三蒸”。南宋末年,刘源在天柱山聚抗元军民10万余众,坚守18年之久,保护了当地群众免遭蹂躏。有一次,刘源要率军东征,为犒慰兵勇,令厨师按“征”字做些菜肴,寓意取得东征胜利。聪明厨师以“征”“蒸”同音,做出了蒸肉、蒸鱼、蒸山芋圆子。刘源夫人又乘兴以现成蔬菜洗净切断,用蒸鱼肉的米粉加入调料与猪肉拌匀蒸熟送上餐桌,众将士极喜食并赞不绝口。粉蒸肉也许就从那时起,从驻军所在地天柱山飘香至此民间,成为数百年来百姓喜爱并且沿袭至今的传统佳肴。
说起来惭愧,现在虽爱吃粉蒸肉,也常吃,但感觉吃到嘴里总不如过去喷香了。我想除了生活好了油水足了的原因,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食材和环境变了。不同地域的食材,为各种美食诞生提供了条件,只有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产出好的食材。但水土流失、森林砍伐、湿地退化、土壤污染、水质变差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食材品质下降,口感变异。食材好,食才好,不从源头上保护自然环境,纵有高明厨师,也难以做出民族记忆中地道的舌尖之味。人类创造了美食,美食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但不能忘了人是自然之子。面对美食,人应该感谢自然的馈赠,更要时刻提醒自己,没有美的自然,哪来舌尖上的美味。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记忆里的粉蒸肉,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母亲的味道,那里有快乐的天伦,那里有幸福的流年!
新闻推荐
享骑电单车登陆合肥第一小时3元,第二小时5元充满电可跑约30公里
第一小时3元,第二小时5元充满电可跑约30公里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