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左四和与《女驸马》

安庆晚报 2017-05-04 15:00 大字

[摘要]储北平

 

“春花带露满园香,乳燕双双绕画梁;好景偏逢人烦恼,几回思母又望郎。”在安庆,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可谓家喻户晓,主演严凤英更是妇孺皆知,就连居于幕后的创作人员也大多一举成名。但是,为此剧提供孤本、立下首功的潜山人左四和,却很少为人所知。

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王兆乾曾感慨地说:“没有潜山弹腔和左四和,便没有后来人人皆知的《女驸马》。”

左四和(1902—1983),字灿庭,潜山五庙乡人,出身于民间戏曲世家。他读过6年私塾,14岁开始随民间艺人入弹腔班学戏,工旦行;1927年起,随弹腔班巡回于太湖、潜山、岳西等地演出;1957至1958年,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工作,后回家务农;晚年,以教戏为主,辅导民间剧团。虽为草台班一员,但左四和深深扎根于民间群众,集黄梅戏、弹腔、高腔三个剧种于一身,融汇贯通,将弹腔、高腔部分传统剧目移植成黄梅戏,如《双丝带》《双插柳》《龙凤配》《刘子英打虎》等,为初创和丰富黄梅戏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左四和,不能不提王兆乾。1947年,身为刘邓大军一名普通战士的他,随部队转战于大别山区,在潜山五庙一带搞土改。当地农民发动起来,首次焚烧地主田契,分得浮财,左四和便带班在祠堂唱戏庆祝。有文艺素养的王兆乾,便是这时结识了左四和。左四和家住左家湾,土改时被村民选为村长,唱黄梅调是他为配合土改而自发组织的义演。此时黄梅调还极少有人会唱,为探个究竟,王兆乾便有意接触,经常到村中找他学唱,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朋友。但不久,国民党军进山,两人只好分手。

直到1955年,王兆乾调回安庆,两人才继续有了联系。在成立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时,王兆乾向组织建议,抽调了左四和等几位著名老艺人。左四和担任唱腔辅导老师,教学员学唱黄梅戏,他干的如鱼得水,为黄梅戏能在安庆登堂入室,以及第一代黄梅戏演员快速成长竭尽全力。可惜好景不长,1957年开始反右,左四和突然被宣布为“自首分子”,从剧团被清洗回家。临走时他泪流满面,舍不得刚跟自己学会唱黄梅调的学生,更舍不得引以为知己的王兆乾。于是,将自己视为生命且以此养家糊口的手抄三个灯会孤本,赠送给了王兆乾。由于孤本已残破损坏,他坐下来一边口授,王兆乾一边记录整理。孤本之一便是《双救举》,王兆乾后来将此改编为《女驸马》。

1958年6月,黄梅戏《女驸马》在皖江大戏院首演走红,海报上写着:“女驸马,原名双救举,原本收集左四和,改编王兆乾。”为左四和留了个名。1959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安庆演出本基础上,由戏剧作家陆洪非作了加工提高,改由严凤英主演,使该剧再度产生轰动效应,接连在安徽、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演出数百场。同年底,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又刮起了一股“黄梅风”。此时,就连王兆乾名字都不见了,更遑论左四和了。如今,58年过去,《女驸马》的来龙去脉已渐不为人所知,但在我们庆幸安庆诞生过《女驸马》等经典时,绝不可忘了原创者王兆乾和老艺人左四和。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街上不知谁在哼唱《女驸马》的这段经典唱腔,当年左四和为王兆乾口授剧本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新闻推荐

“就业扶贫”精准路径本报记者陆飞

为贯彻落实省委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今年安徽省将启动实施《大别山区精准帮扶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专项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在金寨、潜山、岳西等县区部分乡镇,开展“就业...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