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柱古密道

安庆晚报 2013-05-31 16:57 大字

[摘要]天柱樵夫

 

在天柱山九井河景区,近百年前发现的一处古密道,至今仍成为村民心头的谜团。三十年来有关部门曾组织三次探查,均未能穷究其源,密道的真实身份越发扑朔迷离。

天柱山麓有条蜿蜒南下的山溪,经十多公里的涓滴汇集,在下游形成一条流量可观的河流。此河名叫九井河,全长约6公里,海拔悬差大,途径9次跌坡,冲击成9大井潭。沿途河道狭窄,峭崖壁立,飞流瀑布,白练千尺,雷霆万钧。六井潭下,有一平缓地带,蓝天白云下散落着农舍良田,漫步其间,忽觉天地开朗,耳际宁静。若值杜鹃花开,则漫山红遍,田野青青,山歌四起,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涤尽喧嚣烦闷。乡人据九井特征,美其名曰珍珠井、风井、云井、龙井、天井等。流淌着无限风景,九井河如同流韵的诗,有声的画,变奏的曲。历代《潜山县志》,都将“九井西风”列入“潜阳十景”。

 

九井河和道家文化联系紧密,天祚宫即坐落于四井崖下。据《道教大辞典》:“天祚宫,道教宫观,在安徽天柱山中。宋初创建,开宝九年(976),宋太祖曾遣使于此献金龙玉简以祈雨求福。”《道书》记载了其在宋朝的盛况:“开宝九年,建天祚宫;熙宁间,道士陈若清居此,道风大振;崇宁间,徽宗诏赐凝神殿侍宸,赐改天祚宫为天休观;政和二年,又赐钱鼎建天休观;政和七年(1117),徽宗又为天休观书天祚宫。”宋末毁于兵火,唯石门尚存。上世纪70年代拆石门及残垣砖石修建梯田,今遗址面积十余亩。在新发现的一块宋代石刻上,记有安庆知府赵希衮离任时朝谒拜别之事,当年天祚宫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古密道即在遗址下方,直线距离约800至1000米。呈东西走向,为人工修建,由规整大石板铺筑而成,石板每块长约1.5米,宽约80厘米,厚约25厘米,洞高出河床约5米。当地流传着多版本暗道传说,一说是天祚宫下水道;二说是墓道;三说是南宋抗元英雄刘源军队的军事设施;四说是藏宝通道,内有藏宝密室;五说是道人闭关修炼的密室通道;六说是宋代求雨的通道,洞内有井直通三祖寺;七说是天祚宫娘娘与山外僧人幽会的秘道。凡此种种,给古洞蒙上了神秘面纱。

近三十年间三次对密道的探查,一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民兵营长带枪开道,入洞20米后发现洞内被泥沙淤塞,前方洞口太小,只得折返。二是上世纪80年代,探查队配有柴油发电机、枪支和一定的保护性设施,持发电的白炽灯入内,后发现洞内雾气弥漫,至20多米,被洞顶坍塌石条阻隔,无法深入,只好作罢。2009年6月8日,天柱山管委会、潜山文管所联合进行第三次探测。至20多米处,出现淤积泥沙,用手挖沙一尺左右仍不见底,洞内寒气袭人,人感胸闷头晕,呼吸困难,前面洞穴出现左下方弯道,且有积水,无法前行,只得返回。经推测,疑为汉宋间一贵族大墓。

对此,天柱山方面邀请省文物考古专家前来实地论证。专家确认密道为人工建筑文物遗迹,洞口、洞内建造规整讲究,石条年代久远,应是唐宋前后或者稍远年代所建。洞或有其它出口,是有特殊用途的非常规性建筑。对民间臆测,专家目前难以准确定性,不排除可能性。但未找到墓葬通道的确切证据,因此墓道说可能性很小。是否会有新的重大发现,专家说要等待机缘,并根据史料对天祚宫遗址做深入探查。总之,此洞是安徽迄今发现的首例人工古暗道,也是安徽考古的重大发现,目前仍是待解之谜。

从地质学角度观察,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不可能形成庞大天然洞穴。但由于属于大别造山带与潜山盆地边界断裂带,有可能形成地下沟壑,或因花岗岩节理某一部分风化出现崩塌,不排除会出现较大地下洞穴。天柱山现有知名洞穴53处,多为岩石分化或山顶岩石坍塌滚落堆叠形成。

新闻推荐

太平洋财产保险运用3G技术化解车险理赔难

2013年5月12日凌晨2点左右,家住潜山县梅城镇方先生的私家车在自家附近掉头倒车时不慎碰撞电线杆,造成车辆尾部受损。出险后方先生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太平洋保险95500报案,没...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天柱古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