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弹腔 行走在艰难传承路上

安庆晚报 2010-11-26 00:02 大字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辐射至安庆周边。到清乾隆初年,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剧种———古老稀有

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

弹腔艺人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都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弹腔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

状态———濒于失传

稀有剧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潜山弹腔也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古皖民间数百年来凝聚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它不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且是一段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可惜的是,潜山弹腔在非常时期的艰难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优秀剧目多已散失,且濒于失传。其历代创作的剧本、曲牌,包括使用的服饰、脸谱、道具,以及与此有关的记载、评价、书籍等史料,都难以收集;熟知弹腔艺术的老艺人渐已作古,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匮乏,剧团设施陈旧老化,新的戏剧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弹腔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审美要求,使得“潜山弹腔”这一流传了三百余年,历史上曾经与徽剧、弋阳腔、目连戏和黄梅戏等许多著名的地方戏相唱和、相影响、相媲美的稀有地方戏剧种现在鲜为人知。

传承———任重道远

潜山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以及代表性的剧目和人物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这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且灿烂多姿的古皖文化,也能更好地传承、弘扬和保护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瑰丽的民间艺术之源。潜山弹腔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畈弹腔剧社已挂牌成立,并培养了三十多名青年演员,老艺人许开学、王兰香已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她们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带徒学艺,弟子宋小琴已成为市级传承人,许畈弹腔班复排的“二进宫”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县文艺调演中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参加首届安徽民俗文化节展演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目前潜山县已设立弹腔艺术生产和艺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建立了弹腔艺术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腔弹后继人才。弹腔,这个古老的艺术必将焕发出多彩的青春。

芮刘斌

 

涂晓华

新闻推荐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质监投诉电话24小时畅通

潜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潜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