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传统文化传扬人——小记者走进老街黄梅戏馆采风侧记
□ 记者 方 伟 文/摄
核心提示:“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4月20日下午,位于屯溪老街的德阳楼内传出阵阵唱腔稚嫩的黄梅调,由本刊小记者站联合老街黄梅戏馆举办的“天上黄山,天下黄梅 唱响黄梅调,深读黄梅韵”黄山晨刊小记者黄梅戏馆采风活动正在举行。来自中心城区现代实验学校、江南实验小学、荷花池小学、大位小学、长干小学、柏树小学6所学校的30名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老街黄梅戏馆,了解黄梅戏知识,观看精彩演出并现场学唱,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直观 黄梅戏剧真神奇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当天下午,小记者们由馆内工作人员引导,参观了陈列着黄梅戏相关老照片的公益艺术展廊,大家边看照片边听工作人员讲解,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声。看到演员那华丽的服饰,小记者们都投去羡慕的眼神,情不自禁地将演员的衣角拿到手中仔细端详,有的小记者甚至问道:“等下我们能试试这衣服吗?”在得到演员肯定的答复后,小记者们欢呼雀跃起来。当了解到黄梅戏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小记者们更是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了解过黄梅戏的基本知识之后,小记者们便进入演出大厅,静静等待演出的开始。老街黄梅戏馆的专业演员们当天下午共为小记者们现场表演了《天仙配》、《女驸马》、《闹花灯》、《打猪草》等10余个经典曲目,演员们原汁原味的唱腔和丰富的表现力,将黄梅戏淳朴流畅、明快抒情、细致活泼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小记者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为什么你们唱的黄梅戏的话不是普通话呢?有的语句我们听得不是太懂。”听过黄梅戏之后,不少小记者脑海中都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并大胆地向演员们求证。在得知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清末才传到安徽省安庆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时,小记者们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并认真进行记录。
“我们以前都听说安徽有黄山、黄梅戏‘二黄\’,也从广播、电视节目中听过黄梅戏,但是却从来没有现场观看过黄梅戏演出,对黄梅戏的行头、唱腔也不了解。”参加活动的小记者表示,通过现场感受和采访的方式,使大家加深了对黄梅戏这一优秀剧种的了解,“黄梅戏不但有独特的服饰道具,连唱白都是用安庆方言,如果不参加这次活动我还真是不知道,真是太神奇了!”
学唱 要想唱好不容易
在现场欣赏了演员的专业演出后,主办方还特地安排了半个多小时的互动环节,由专业演员带着小记者们现场学唱黄梅戏。
“这件衣服是状元郎穿的,我们的经典曲目《女驸马》中冯素贞穿的就是这件衣服……”刚开始,由每所学校各推荐几名小记者上台,在演员的带领下,认识黄梅戏服装,并轮流试戴“状元帽”。
随后,小记者们两两组合,在两位演员的指导下,开始学黄梅戏的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老师教一句,小记者们跟着唱一句,虽然听过讲解后,已经基本能够用安庆方言唱出歌词,但是腔调却无法拿捏到位,小记者们急得面红耳赤。好在老师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指导,加上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不时为他们鼓掌加油,台上的小记者才渐渐摆脱了羞涩、焦急的状态,用心揣摩起其中的技巧。十多分钟后,小记者们终于可以独立唱出几句相对比较正确的唱腔,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学了简单的唱腔之后,演员们又开始向小记者们传授表演的动作要领。“来,这几个手指并拢,这个手指翘起来,举过头顶……”演员们手把手地为小记者摆出各种配合不同歌词的手势动作。相对于唱腔而言,动作表演的难度要小一些,小记者们在经过一番练习后,竟也能模仿得有模有样了。
短短半个小时,小记者们认识了黄梅戏的服装道具,学习了黄梅戏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虽然整体效果还相对生涩,但是却博得了专业演员的高度评价——这么短的时间能够学得这么快,非常不容易!
现场学唱黄梅戏的小记者们告诉记者,之前就是觉得黄梅戏很好听,并不觉得有什么难的,但是通过这次现场学唱之后,发现想要唱好黄梅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学什么东西都是有难度的,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一样,要不怕吃苦、勇于挑战,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感想 文化传承我担责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还围着演员们进行了现场采访,就演员的学习故事、黄梅戏的传承等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当得知老街黄梅戏馆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却已经学了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黄梅戏时,小记者们发出了惊叹,并追问道:“你们为什么从小就要学习黄梅戏呢?学黄梅戏这么辛苦想过放弃吗?”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演员们显得很镇定,他们告诉小记者,学黄梅戏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虽然学黄梅戏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想到黄梅戏能够在自己的身上传承发扬,就觉得一切吃苦都是值得的。
“我们黄山有徽剧,有歙砚、徽墨,还有新安画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等,这些都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听了演员们的回答后,小记者们自发地鼓起了掌,他们表示,黄梅戏和黄山同属于安徽的两张名片,黄山也有很多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在本地很出名,甚至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要好好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解更多黄山本地的传统文化知识,向身边的同学介绍黄山传统文化,向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宣传黄山传统文化,从自己开始,做徽州文化的传扬人。”
新闻推荐
□ 程 默我们一行20余人乘中巴车去参观独秀山的时候正是暮春时节。在此之前,我曾登上过独秀山顶,但这一次,我是冲着“陈独秀因山而得名”去的,所以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中巴车九...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