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江镇13村村民自筹300多万元把水泥路修到家家门口
筹钱、修路,怀宁县日新村孙大屋组村民孙世根觉得,自己一年来“就干了这两件事”。近日,记者在该县江镇镇采访时获悉,从去年开始,当地13个村的村民几乎都在为修路忙活。迄今为止,这些庄稼汉已经自筹300余万元,把原本“组组通”、“户户通”的破旧泥巴路,改造成了累计3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
近年来,随着外出从事面点产业的人逐渐增多,当地村民渐渐富起来,对重修家门口泥巴路的期盼与日俱增。 2011年,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该镇党委向县交通部门申请了建设项目,又拿出30万元作为奖补。同时,号召全镇有条件的村自行筹措资金。去年年初,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运动”拉开了序幕。
曾经因为自家养猪场和村村通之间有1公里多土路“横着”,家住日新村上赛组的张觉福成了“和老天赛跑的人”。只要天气预报说最近有雨雪,他甚至连夜去城里买饲料,给100多头猪备足 “口粮”,“有一次偷懒没去,结果第二天下雨车进不来,小猪仔在棚里饿得直叫。 ”张觉福说,很多村民都觉得,家门口这条熟悉的路“老了”,不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还“咬住”了他们的生活。
为了摆脱“行路难”带来的困扰,日新村成了首批响应号召的5个村之一。 “修到家门口的路,暂时国家还没有专门的补助政策,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 ”抱着这样的信念,该村所辖的10个村民组,均由老党员、老干部带头成立了“修路理事会”。村民按自愿原则捐款,所得资金统一交专人管理。“理事会”负责聘请施工单位、验收工程质量,并召开村民大会张榜公示。
这些简单的程序,在孙世根看来,是“有些难度的”。从去年3月份开始,他们开了不下10次村民大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五保户、低保户和公认条件困难的村民可以不参与筹资;设计了组组通3.5米宽、户户通2.5米宽的施工标准;为了施工需要,商议拆除10多户家庭的围墙……为了让“拆围”顺利进行,他不得不拿自己“开刀”:带头砸了自家30多米长的围墙。老孙说,平衡每个村民的利益确实很难,但只要亲力亲为、带头示范,修路的进度“就不会落下”。
全镇群众修路的热情被点燃,各村施工的进度你追我赶,但总有“落下”的。由于只有23户人家,筹不到足够的钱,江镇村江镇组的1公里路面至今没有修完。为了“跟上趟”,理事长张觉宏去年甚至还贴了1万块钱。不少亲戚都劝他今年别干了,但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钱可以再筹,路一定得修完! ”
不仅要把路修完,村民组未来的“规划”张觉宏也想好了:随着镇里的村庄整治步步推进,要把路和其他村民组都接上,再安上路灯……提及自己的畅想,老张笑着说:“只要路能修好,过上好日子就有希望! ”
本报记者 王逸群
新闻推荐
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怀宁县探索推行“新三为主”工作法纪实
怀宁县探索推行“新三为主”工作法纪实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