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邓新生除了山水和建筑物之外几乎所有的杂志封面清一色

黄山日报 2013-01-22 14:32 大字

□邓新生

除了山水和建筑物之外,几乎所有的杂志封面清一色的是帅哥靓女玉照。《黄梅戏艺术》也不例外,它的封面要么是小生演员的剧照,要么是花旦演员的生活照。一百多期,从没更改。黄梅戏剧院陈院长上任之后,他就思考着怎样改变这一惯例。他认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的不仅是黄梅戏演员,那些幕后的编剧、作曲、导演亦功不可没,我们能不能也让这些黄梅戏功臣在这份专业杂志上露露脸呢?2011年,我接手编辑第4期稿件,在讨论谁上这期封面时,陈院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采访黄梅戏老艺术家,先后撰写了30多位老艺术家的专访和传记,我对他们非常熟悉,从心里尊敬这些德高望重,为黄梅戏艺术做过重大贡献的老艺术家们。我和陈院长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决定这一期就上一位男性作曲家的近照。经过认真筛选,认为黄梅戏作曲家王文治先生当之无愧。

四年前我就采访了王文治先生,几经修改,文章已经定稿,王先生的艺术历程,曾经让我激动不已。

1921年,王文治先生生于安庆市高花亭,他8岁读私塾,10岁转到安庆高花亭小学读书。女老师曾育强在教音乐课时,发现王文治很有音乐天赋,就教他学五线谱,学钢琴。由于父亲早逝,上学不久他就辍学到一家五金店当学徒。“跪地磕头,莫当学徒。”学徒的生活是很苦的,歇晚起早,费神费力。艰难的生活让王文治非常看重音乐,他觉得,只有音乐才能放松自己。拜师后,他省吃俭用,买了一把低档的二胡,虽然拉不成调子,但却拉得出声。休息时,他就把自己交给了一束马尾,两根丝弦,并时不时地加入到京剧票友中,跟他们一起拉琴。不曾想,他的演奏技巧逐步提高。后来,他拜京剧琴师屠振亚为师,学习京剧伴奏。1945年,怀宁县的张光友、桂椿柏,安庆的桂月娥的黄调班子在安庆大观亭演出,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改变黄梅调只是清唱的状况,他们邀请王文治入班操琴。于是,王文治成了用二胡给黄梅调伴奏的第一人。

黄梅调一直是用锣鼓过门,许多演员开口前找不准“调子”。王文治觉得,根据演员张口时的调子临时把位太被动,他决心用旋律过门代替锣鼓过门。于是,著名的【平词】旋律过门诞生了。后来他又按照“二、四、六锤”的节奏形式,创造了彩腔旋律过门,并逐步创造了【平词起板】以及【火工】、【八板】等过门。如今,这些过门旋律已成为整个黄梅戏音乐风格的组成部分流传下来。

黄梅戏始终采用的是老腔老调的方式,解放后,王文治学习了《白毛女》、《刘胡兰》等一批新歌剧,他坚定信心,一定将老戏作成曲子,使黄梅戏更好听,更丰富多彩。1952年他在《梁祝》“十八里相送”一场中全部采用【花腔对板】;“楼台会”一场则采用【平词对板】与【彩腔对板】相结合。这样,不但打破了传统唱法,而且恰当地运用了音乐“语言”,用音乐刻画了人物性格,使黄梅戏音乐更柔和,更好听了,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在给《白蛇传》作曲时,他在美的故事里糅进了“美”的音乐,好听的柔润的旋律倾泻而来,如小溪流泉,让人永不忘怀。“西湖山水还依旧”这段唱腔,当时在安庆风行一时。王文治先生对音乐处置天赋很高,他的曲子、演唱节奏、停顿、强弱不同的处理,都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境界。《天仙配》一场中七仙女唱的“我愿与你配成婚”。在“配”字之前设置了一个停顿,“配”字之后则要求演员作两次自由延长的小停顿。这一前一后的三处小小的停顿,立时将“村姑”七仙女羞涩的心理过程明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当年拍摄电影《天仙配》时,导演满意地说:“感情到了,情绪对了,曲调也美了。”经过严凤英、王少舫、王文治、时白林、方绍墀等许许多多黄梅戏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天仙配》一炮而红,长演不衰。

根据观众需要,60岁的王文治先生借用到安庆黄梅戏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针对学校缺乏教材的具体情况,用手中的笔将他几十年积累的音乐素材分门别类地编成教材。于是,《黄梅戏男女唱腔教材》、《黄梅戏艺术知识讲座》先后出现在讲台上。这两本教材造就了许许多多的黄梅戏演员,他83岁时才与他的学生们依依惜别——从学校回到家中与老伴安度晚年……

很快,由美编王倩拍摄的王文治先生的全身彩照上了2011年第4期《黄梅戏艺术》封面。90岁高龄的王文治先生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写的《坎坷的经历,闪光的人生》一文也上了“封面人物”栏目,这一期的“封面人物”一改往日风采,让喜欢黄梅戏的读者们一样感到五彩斑斓,活色生香。

新闻推荐

用黄梅戏为王老送行

□邓新生

看到6月4日《新安晚报》发布的讣告,惊悉王文治先生于2013年5月31日在安庆逝世,心情非常沉痛。很早就知道王文治先生40年代就从师学习京剧二胡演奏,创造性地把京剧演奏艺术运...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