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令彭广钟
彭广钟(生卒年不详),字筱川,江西宁都人。同治八年(1869年)以拔贡委任怀宁知县,光绪三年(1877年)复任怀宁。
当时怀宁为省、府治所,有“大府供给、奔走之烦”。知县对于民事,从来无暇过问,往往委待缺官员代为处理。彭广钟一到怀宁,就以兴利除弊为己任,首先亲自处理诉讼案件,并能秉公办事。对胆小怯懦、不敢大胆诉说冤情的乡民,必先和颜问话,做好工作,让他讲清案情原委,再据实判决;后有少数人,玩弄权术,妄图蒙混过关,结果都能明辨清楚,绳之以法;纵有个别案情,审查有些失当,受屈者也能谅解,说是“彭公必不枉我,或思省未至耳”。
在其两任怀宁县令期间,彭广钟兴水利,建堤防,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同治八年大水,沿江圩堤多溃破。翌年,彭广钟即与圩绅王祁合请巡抚英翰奏拨资金,在原广泰圩的基础上,增筑梅林堤,使江堤自下新河埂延伸抵至桐城花山界。此举大大减少了桐怀两县数十万亩农田的水患,亦使安庆城垣得到障护。“取其所济者广也”之意,他将广泰圩更名为广济圩。广济圩全长百里,分元、亨、利、贞四大号,沙琛所筑的亨、利两号,称为“前圩”;此次筑的元、贞两号为“后圩”。直至今日,广济圩仍起着重要的防洪作用。彭广钟还重视汛期的查防工作。每年夏秋大水季节,他都上圩巡视。某年汛期,他照例到广济圩巡视,发现圩堤有一处渗漏,他马上督促乡民堵塞。当时天正连降大雨,江水暴涨,堵漏十分困难,他身先士卒,带头抢险。“居民感奋自励,堤卒以完”。
彭广钟对文化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视。光绪三年,他集七乡捐款在丰备仓旧址创建凤鸣书院,书院前为大门,左右为书舍,中为敬业堂,堂左右各有一厅,后为凤鸣楼。生童月官、斋各一课,官课由县令评定甲乙,分给膏火,奖赏由县令捐俸酌给。斋课山长评定,亦略有膏火,无奖赏。后以居乡士子来城应课不便,分乡送题应试。彭广钟自己每月都在明伦堂里为当时的县里秀才们讲学。凤鸣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凤鸣小学堂,后改为怀宁县立中学。在书院建成后,彭广钟亲自为书院题写了好几幅对联。传诵至今的有书舍联与凤鸣楼联。书舍对联为:“与诸生术业相亲,仿鹿洞鹅湖,各守宗风登讲台;愿此地人文大起,到凤池麟阁,莫忘听雨坐寒窗。”凤鸣楼对联为:“潜岳西来,到此间气象岩岩,士品须从高处立;大江东去,任终古波涛滚滚,文风应向上游争。”这些对联阐明学院宗旨,奖掖后学,勉励读书上进,语重心长,一直激励着学童们敦品、力学,攀高峰、争上游。怀宁文风为之一振,以高科进入翰林院的遂接踵而至。
彭广钟文采斐然。当年他亲撰的一副衙署联颇有沧桑之慨,被传诵至今,联云:“十八年轮奂重新,听衙鼓咚咚,莫忘却屋星霜,茅檐风雨;二百里提封无恙,望城楼隐隐,依旧是万家灯火,六代江山。”这副对联可能是复任怀宁县令之时其心境的真实写照。而其题咏大观亭的对联写得更是工整贴切,被誉为登临抒怀之佳构。其联为:“高阁媲滕王,遥看秋水长天,犹指点云中乡树;荒台临皖伯,试问铜驼石马,经几多眼底沧桑。”这副对联上联将大观亭与滕王阁相提并论,写登临揽胜之景,“犹指点云中乡树”之句别有情味,极风人之致,言简而意深。下联追踪溯源,由余阙联想皖伯,寄寓情怀,意境沧桑。整副联语写景寄慨,一横一纵,高蹈别致,开合分明,韵味典丽,涵蕴深沉。
光绪五年,彭广钟以“疑狱”(即彭玉麟奉旨整顿长江水师规制,未经核实,即劾罢官员182名)见劾于彭玉麟,被罢官。城乡士民闻讯后急往巡抚衙门请愿,没有结果。又派代表去浔阳(今九江)码头请彭玉麟开复,也未获准。士民凄然。彭广钟离任后,“民之苦于税敛狱讼者,犹追念遗泽为之涔涔泣下也”。
一个生卒年不详、官运不佳之县令,其修筑的堤防让百姓至今受益,其撰写的对联至今让人口齿沁芳,如果其泉下有知,当也会“犹指点云中乡树”吧。
黛云
新闻推荐
“我怎样安慰你呢?你哭瞎了眼睛的母亲呵!我的肩上放着你颤抖的手,我听着你手杖触地的声音。”这是“七月派”诗人方然先生诗作《安慰》中的一段,凄婉哀切,母和子交互的情感在大地...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