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教授白首亦青春
[摘要]“信息时代了,老年人也要融入社会,否则真的OUT了”
○工农干校师生合影(前排左三为刘崇信)
谈时事新闻、聊网络热点、论人生哲理……恍惚间,95岁高龄的刘崇信教授就是你身边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青年,思维敏捷、思路清晰、眼睛炯炯有神。只是,当真真切切地坐在她的面前,你会被她的满头银发所震撼,听她用婉转的声音娓娓诉说世事沧桑,平静的话语中满是睿智,我才猛然惊醒,这是一位经历过近百年风雨、令人崇敬的老人!
历经磨难心怀感恩
1921年12月,刘崇信出生在北京,1944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华北日报记者、副刊编辑,长期在中高等院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拥有如此资历的女知识分子,本应过着与世无争、只与学问打交道理想中的生活,却因为时代的原因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七七事变发生时,刘崇信刚刚初二,正处于求学的大好时光,却不得不在艰难的八年抗战中度过。好不容易盼来了解放后的好日子,生活安定,家成业就,满以为可以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好好施展身手,没想到却祸从天降。
刘崇信的爱人吴东之教授是国内资深学者,民国外交史著名专家,也是卓有贡献的社会活动家、安徽民进的领导人之一,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1948年燕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在燕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任教,岂料1957年12月,莫名被扣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农场劳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又成为“牛鬼蛇神”,高级知识分子在老家枞阳县铁铜农中种起了大白菜。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刘崇信和孩子们理所当然受到株连,他们被迫从外交学院宿舍搬出,全家三代,老小四口,带着大包小包、盆盆罐罐,辗转到安庆市落户。虽然枞阳是属于安庆的一个县,但实际上还是常年分离,而且音信不通,死活不知,刘崇信和孩子们处处遭受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1982年,吴东之教授彻底平反,却已整整过去了25年,而这正是人生中最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光、孩子们最需要父母抚育的时期。
如今,刘崇信已是四世同堂,说起过去的苦难,她没有丝毫的怨世,反倒对目前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国家安定,对老人政策越来越好,刘崇信说,现在是最美好的时光。
信息时代不能太落后
在艰难困苦、茫然不知所措的岁月,吴东之教授还是坚持潜心研读,对毛选、部分马列著作的中译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得到了中央编译局的充分肯定。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让刘崇信钦佩,也深受影响,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
2007年10月,吴东之教授不幸病逝,2008年,刘崇信开始学习电脑。没有接触之前,互联网似乎是个特别神秘的世界,刘崇信就趁着节假日孩子们回来那几天,虚心做起了儿子、女儿的学生,很快学会了打字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达人。2012年,为了纪念吴东之教授90诞辰,同样90高龄的刘崇信花费了半年时间搜集资料,一字一句地敲击键盘,完成了纪念文集《昨夜星辰》。
如今,邮件、QQ、微博都成了过去时, 95岁的刘教授微信用得也是得心应手,“现在大家都喜欢用微信,学会了方便交流”。除此之外,早上起来一定要看当天的报纸,晚上7点《新闻联播》也是刘崇信每天的必修课。有人曾经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还看《新闻联播》太OUT了,可刘教授并不这么认为。国富才能民强,有国才有家,公民一定要懂国家大事,响应国家号召,老年人也是公民,也有义务,什么都不懂,怎么响应号召呢?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老人不能自暴自弃,坚持学习每天都会有新收获。
“信息时代了,老年人也要融入社会,不能边缘化,不能太落后,否则真的OUT了。”刘崇信笑言。
生活规律勤动脑
除了注意饮食卫生之外,刘崇信日常生活中从不刻意保养,每年检查身体都很好,十几年没住过医院。
刘崇信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早晨打开微信看新闻、练歌,中午看《今日说法》增长法律知识、了解社会,下午在小区散步,晚上7点到10点是新闻、娱乐时间,看看养生保健类节目,安排得紧凑而充实。
刘崇信教授喜欢唱歌,她说,唱歌不但可以丰富生活内容,给她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声带得到锻炼。过去上课时声音洪亮,年纪大了慢慢变得嘶哑,每天唱唱歌,声音又渐渐恢复了以前的清丽、圆润。只是,她从不在外人面前练嗓,她怕别人笑话:“那老太太,是个老怪物呢。”
下午散步,刘崇信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她希望小区里的老人们都能像她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人们固有的观念中,90多岁的老太太定是手拄拐棍、弯腰驼背的,可是刘教授不仅行动自如,而且面色红润,腰杆笔直。看到她,小区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高兴了:你90多都能这样,我们也有希望了。
长时间不拿笔写字,有些熟悉的字也变得陌生起来,刘崇信就每天花20分钟的时间动笔写日记,这样不仅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还能锻炼大脑。她说,大脑就像门轴一样,要经常转转才能不生锈。
对人宽容就幸福
看过了95年的风云变幻,刘崇信教授有什么特别不能释怀的事吗?她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早忘了”。与人为善,乐人乐己,不愉快的事情留在脑子里是伤害自己,快乐是一天,苦恼是一天,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生活呢?
家里的保姆刚来时几乎不识字,但是刘崇信并没有因为和自己文化差异过大有一丁点的不快,相反,她给予保姆充分的尊重和自由,没事就教保姆读书、写字,她说,凡事要看对方的长处,这样才能和谐相处。如今,保姆来到刘教授家已经四年了,不但没有听过一句重话,还跟着刘教授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心态好的刘崇信成了老人们的知心大姐,大家有什么心事都爱找她说一说,聊一聊。小区里有位老人因为子女多嫌吵、负担重来找刘崇信谈心,刘教授劝她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自己的孩子很孝顺,儿子、女儿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但毕竟不在身边,生病的时候很无助,还羡慕她这样儿孙绕膝的感觉呢。简单的一句话便打开了老人的心结。
采访的两个小时里,不断有人来看望刘崇信教授:鲁彦周夫人张嘉女士一进门就紧紧拉着刘教授的手,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周元菊更难掩心中的景仰之情: 95岁的刘教授紧跟现代形势,还有超前意识,和她交流,政治、经济、医学、生活都可以有所收获,她是大家的良师益友,也是自己心中最崇敬的人,过两天不来看就心有所失。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因为刘崇信,我相信!
新闻推荐
省纪委监察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强抗洪抢险督查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