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浮山:白荡湖畔的文化隐者 张亚琴

市场星报 2012-02-27 03:32 大字

一路车行,至长江北岸的枞阳县境内的浮山地质博物馆。徜徉其中,一幅幅刻录着过往的旧照片,一件件伸手可触的实物标本,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个来这里的参观者:亿年之前,它沉睡已久,只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时间中,微醒几次。使这座古火山曾几度喷发,等冷却下来,岩浆就成了现在的石头。每一块石头用自己的履历和记忆,垒成浮山。

据说,浮山的名字有两种说法:其一,山上有一类灵异的石块,浸水而浮;其二,山峦四面水汇,登高而望,山石高耸空虚,一如衣袂飘逸的虚空道士,几欲乘风而去。不管如何,这个古来与九华山齐名的浮山,用它的秀水雅石,引来了白居易、孟郊、范仲淹、王安石等众多名人骚客,更深眠着方以智等一代大师。它在白荡湖畔伫立,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故有“江上绿叶”、“海上蓬莱”之美誉。

满山遍是古化石

浮山之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头,都有可能是亿万年前的古火山化石。当行至山腰,抬头遥望头顶时,眼前居然幻化出一幅场景:一片宁静平和的湖面上,一天,突发一阵巨响,地面深处的火红岩浆争相喷发。一时之间,烈焰在空中跳着欢快节奏的舞蹈,漫天烟尘几乎把整个天空都遮蔽了。炙热的温度,咆哮的声音,让血与火的力量交互升腾,如同地球全身的热血澎湃。

待激情呐喊过后,岩浆逐渐冷却,经雨水风雪骄阳的数亿年洗礼,成了36岩(大洞)、72岩(小洞)、42怪石、36奇峰等沟壑峭岭、钟乳浮石、悬崖岩洞等绝顶的火山地貌,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浮现。

到今天,人们看到的浮山,岩嶂壁立、洞壑幽藏、河湖环绕,幽然居立。有了那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它仿佛是地球分娩的仙胎,模样灵秀且清朗,玲珑也绰约,历经亿年的剥蚀,即便刀刻斧削,也不变它内心的一腔热血。

或许,它的举手投足、眉宇间或许浸着沧桑,可那沧桑里也透着风情,让人难以捉摸。喜欢它的绿衣裙,裙摆就是那烟波浩渺的白荡湖,清风拂过的微波是它衣裙的褶皱,千般柔媚。

历史久远的圣地

浮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年)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年),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清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完全毁于兵火,几乎荡然无存。

名人墨客竞相留题刻

“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明代书法家雷鲤悠悠心会,道出了钟爱浮山的肺腑之音。

如此说来,白居易、孟郊、范仲淹、王安石等众多名人骚客的想法大抵如此。他们在浮山四周探奇访胜,流连山水之间,把对浮山的钟爱和人生的悟道都留在了漫山遍野的石壁上。也让后人从今天能看到大量的摩崖石刻中去体味他们的当时心境。据统计,石刻现存483块,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题词留名。一些纪事类石刻,其内容涉及到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活动、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可以说,浮山上的石刻,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史书”。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说那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单是在枞阳境内诞生的明朝户部尚书大学士何如宠、太子少保副都御史左光斗,清朝桐城文派宗师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生于浮山脚下的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他少年时参加“复社”活动,后仕南明王朝为东阁大学士,南明灭亡后剃发为僧,任浮山第十六代住持。他精通医学、文学、佛学、哲学,学术渊博,著作先后传播到日本、朝鲜,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死后和夫人合葬于浮山北麓。

新闻推荐

毛坦厂中学的神话能否复制? 叶孤城

6月5日,一年一度的毛坦厂镇“送考节”到来。当日,六安市毛坦厂镇毛坦厂中学租用70辆大巴车以及来自各地家长自发组织的千辆私家车聚集在此,为万名考生送行、助威。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毛坦...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