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村:别了,贫困!
潺潺溪流清澈见底,鱼儿水中欢快游弋,茶园与村落交相呼应,成片的果蔬大棚、笔直的马路与周边青山绿水相映成辉……这是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脱贫攻坚以来农村巨变的生动写照。
白林村地处市郊东北部,是宜秀区8个贫困村之一,原本贫穷的面貌因精准脱贫工程的推进而被改写。
“村里年年不一样”,是回家的年轻人聊天时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几年前这个村子却是另一幅面貌,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元。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引进优质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思维促脱贫攻坚才是白林村强村富民的根本之策。”白林村支部书记邓修江说。经过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商议,白林村确定了“以农促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发展“小目标”。
扶贫不仅是“输血”,更是在“造血”。2017年初,白林村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成功引进安徽省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落户该村投资兴业,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田园生态综合体。原本“空壳”的村集体经济,终于破壳。
安徽省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将卫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投入近2000万流转土地260亩,山场1000亩,建成茶园基地770亩,百果采摘区220亩,葛根育苗及种植基地100亩,完成连栋温室70亩,肥水一体化微喷系统150亩,为此,带动30多户贫困户获益。”
初春的阳光透过大棚,打在采摘园的果苗上,53岁的戴申来一大早就来到采摘园里,清理杂草。“穷了一辈子,没想到如今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戴申来满面笑容。
戴申来是白林村人,因病致贫的他,独自一人拉扯孩子长大,每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日子过得穷苦。
“龙云生态园落户白林村,我就在生态园里打工,每月有2000元,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把我拔掉了穷根。”
戴申来乐呵呵地算起了他独自一人在家的收入账: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7亩多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一年收入2000多元;我家养的猪和鸡一年还有点钱……
小产业撑起了精准大扶贫,白林村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新建6亩红心火龙果和狮山林场新开发茶场入股安徽省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村分红近10万元,同时鼓励农户以闲置山场、耕地资源入股,实施保底分红。为使更多贫困户得到发展,村委会与公司协议,帮助20户贫困户小额信贷100万元入股该公司,并以不低于入股本金6%的利率分红。共享机制的建成,持续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让贫困户不离开家园实现脱贫。
用邓修江的话说:“龙云田园生态综合体引进,白林村有了一个大变样。”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不少人决定年后不再外出。村里正在兴起的农家乐、电商销售平台、种养业等一批产业,吸引新鲜血液注入。
沿着龙云生态园主干道走上一圈,路边的一片片生态采摘大棚,瓜果飘香,游人如织。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今,龙云田园生态综合体产业带动了近郊采摘、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白林村在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的同时,做实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钱袋子”鼓起来白林村,又利用“两邓故居”和邓稼先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游,实现‘红色\’与‘绿色\’深度融合。而今的白林村旧貌换新颜,一栋栋青砖黛瓦的居民楼,变成了一个个旅游产业的“孵化器”。
2014年白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242人,贫困发生率为6.25%,降至目前的0%。2017年底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绿水青山越来越成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白林村“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统筹推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旅文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让曾经“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如今“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新闻推荐
提高教师地位 严查有偿家教 住皖全国人大代表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住皖全国人大代表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