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魏晋风骨化沉香 赵琦书法艺术管窥

拂晓报 2017-07-07 17:36 大字

□朝为武风

一个人的褒奖能被历史铭记,幸甚;一种现象能带来社会效应,快哉。他就是资深的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第二、三、四届理事,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赵琦。一种兼具浓厚魏晋风骨与新时代美学特色的书体,成就了一个中国书坛特立独行的实力派书法家,一个有情有义、有责任、有信念的书者。带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浓浓的徽乡遗韵,给新时期活跃、多元、繁荣的书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和煦的风。

认识赵琦先生10年有余,亦师亦友,对其人其书印象深刻。印象一,为人不愠不火,低调谦和,社交有度,刚正不阿,不旁骛越势,不为虚名屈尊。在当今追名逐利日甚的书画界,人品和书品仍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两者缺一即为缺失,书法本身就是人们衡量艺术成就的标尺。印象二,其书法艺术追求晋韵,优游超迈,气格古雅,结体通蕴,流变婉转,自然天成,纵远而不狂怪,优游而不轻率,其书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法高古。

赵琦先生已届耳顺之年,其学书40余载,幼承庭训,始学柳公权《玄秘塔》、颜真卿《颜勤礼碑》以及《金刚经》、《石门颂》、《石鼓文》等碑帖,早在青少年时期其书法天赋就初露端倪。70年代拜师安徽书坛泰斗李百忍先生,学习刻苦,青灯孤影、如痴如醉。我常这样想,对于一个成功的书家,临帖、读书是否是余事了,而赵琦则不然,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三个不变的作为,一读书、二临帖、三创作。他说,读书可以医脑、临帖可以医手、创作就是释放技艺,也是书家最投入、最惬意的享受时刻。学书是反复、乏味、枯燥的心灵过程,“善学者书其理,善行得究其难”,可见学书就是学习、临摹、创作的反复过程,提高技术无二法门。赵琦先生经常说:“对于书法艺术的洞悉,不通过长期、反复地临摹法帖和体会,是很难领悟其中奥妙的。”

纵观赵琦先生的书法演变和艺术取向,可以概括为“二王血脉、魏晋风格”。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庸、天然、天趣、敦厚、率真”就是魏晋书风强烈的表现形式,赵琦始终在二王在法帖中寻找突破,走的是一条传统的追根寻祖的正道,其行书主要得益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和二王尺牍等,草书始学王献之,后学王铎、米芾、苏东坡等。米芾曾经这样说过“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赵琦先生的取法可谓高明,转益多师、不染时弊、化古为我、功底深厚。魏晋书法被后人认为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顶峰,而追求魏晋笔法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最高要求。赵琦先生追求魏晋书风就是一个睿智书家所独具的慧眼和审美,从赵琦行书作品的点线和技术方面,可以看到魏晋笔法的筋、骨、血、肉的存在。

赵琦先生的草书深受王铎书风的影响。近年,其遍临王铎各个时期法帖,从其所书黄宾虹论画诗八尺条幅可以看出先生的草书已经臻于出神入化的地步,更显王铎书风的渗透。运笔跌宕利落、线条波澜起伏、结体奇伟拙崛;墨色酣畅淋漓、造势奇险峻严。给人一种“时而激越,时而悠扬,时而跳荡,时而轻慢”的交响乐享受,怡人情怀,震憾人心。从赵琦近年的书法作品中我发现两个更甚:一是追求神采更甚。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赵琦先生深谙此道,力求挣脱书法实用主义的羁绊而对外尽表“神采”之美,这既是书法哲学思想的体现,又契合古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书论学说;二是笔墨泼辣更甚。他一改过去用笔用墨追求字体俊美的束缚,浓淡干湿,枯润燥渴,涨墨飞白,欹正互渗,藏露结合,或正或侧,或方或圆,或虚或实,或疏或密,尽显笔端。应该说赵琦书学思想的升华和笔墨技巧的强化,又向巅峰迈进了一大步。

近年来,赵琦先生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他说,创新离不开传统,离开传统的创新叫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伦不类,不足以取。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存在与发展传统都是一把金钥匙,书法也是如此。郑板桥曾经这样说过,学师学七分足也。按此理解,学传统亦然。学七分传统,创三分新意,这就是对传统的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祝愿赵琦先生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新闻推荐

加大教育资助项目推进落实力度注重从工作落实上找“病灶”

记者日前获悉,为进一步加大教育资助项目推进落实力度,深入整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严重不到位”的突出问题,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教育扶贫方面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方案》,强调要对照整改落实方案,逐项...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