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他在寂寞中攻坚克难
44岁的苏靖是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军工产品的配套工艺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从一名学徒,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独挑大梁的工艺师。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科研技术人员不畏艰难、勇于闯关的精神。他先后获得过一系列科技成果和荣誉,今年被评为弋江区首届“十佳”最美劳动者。
他解决了一道大难题
1989年,苏靖来到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在随后的20年里,他一直从事着显示器的研发工作。2006年,他接到了一项任务,为飞机上的显示器增加一层防护罩,解决在不同温差下,显示屏凝雾看不清数据的问题。
显示器是飞机上的重要装备,飞行员根据显示器上的数据,判断该如何驾驶。然而由于空中气温较低,显示器上时常凝结了一层水雾,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操作。为此,上级要求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在两个月内解决这个难题,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苏靖和他的同伴的手上。一开始,同事们都认为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当时的显示器还是以球型为主,要在球形显示器上增加一层玻璃防护罩,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做起来却无比困难,这要求二者之间必须是真空,不能有一丝杂质、水汽,否则会影响飞行员读取数据,造成误判。
苏靖的研究是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进行的。房间里安装有除湿器、空调、浴霸、温度计等设备,每次开工前,都要抽干水分,确保没有一丝水汽,然后将房间中的温度提高到50多摄氏度。完成这些工作后,身穿净化服的苏靖才可以进入房间进行研究。在如此燥热的房间中,苏靖待的最长时间是两个小时。据他说,刚刚进入房间时,经常会出现恶心想吐等症状,直到后来才慢慢适应。而出房间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喝光满满一大瓶水,以减轻脱水症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苏靖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也走了弯路,一个多月里没有进展,他自己走路也抬不起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找出了解决办法,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他也因此获得200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制作螺旋线 精确到微米
2008年,苏靖的研究领域从显示器转向行波管中的螺旋线。行波管是当今广泛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通信等领域作为微波功率放大的核心器件;螺旋线看起来就是一根细细的比手指略长的弹簧,却是行波管的“心脏”,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螺旋线的一端是信号输入,一端是信号输出,一个很小的微波信号进去,会被螺旋线放大成千上万倍,然后输出来被其他设备接收。
小小的螺旋线看起来毫不起眼,却对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精度越高,功效越强大,制作的难度也就越大。制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影响到其精度。螺旋线精度要求如此之高,自然不可能实现流水线生产,从头到尾都是由苏靖负责。为了提高效率,他往往一整天都投入于制作螺旋线。
在制作螺旋线的过程中,苏靖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化进行,而是不断思考该如何提高现有工艺。2008年刚刚着手螺旋线制作时,他就发现制作出的螺旋线精度不够,材料利用效率也不高。经过不断探索,2009年他终于研究出新的工艺手段,不仅保证了螺旋线的精度要求,使材料的利用效率达到90%以上,还解决了原有工艺的污染问题。此后,苏靖的研究方向转为改变螺旋线的绕线工艺,由原来的平绕转向如今的立绕,使其输出功率较传统手段更高。
在寂寞中坚守 他攻克一个个难题
二十多年如一日,天天窝在工作室,与显示器、螺旋线、机床、图纸打交道,苏靖的工作常与孤独相伴。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闹,一旦走进工作间,他的心就会彻底静下来,沉浸在技术的海洋里。在外人看来,苏靖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贡献,每一件产品完成他心里都很有成就感。
就是在这种寂寞中,苏靖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1995年3月,获评“芜湖市电子系统劳动竞赛先进个人”;2003年4月,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11月,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9月,获得第二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他先后参与了数十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配套工作;他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
在从事螺旋线生产的8年间,苏靖始终瞄准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始终保持着行业里的领先地位;他通过不断研究、总结,一共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他说,他的总结可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让他们可以不必像自己当年那样,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据了解,如今研究所里使用的许多新工艺,就是从苏靖的工作经验中得出的。
面对外界给予的荣誉,苏靖相当淡定和从容,显得异常低调。在淡然应对过鲜花和掌声之后,他又重新选择了寂寞。一位同事评价说,在苏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科研人员的精神: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谦虚宽容,团结协作;甘于寂寞,勇于奉献。
记者 马正超 实习生 陈雪莉
苏靖正在调试螺旋线的精度 记者 许诚 摄(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由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和市政府主办的“埃夫特—哈特杯”首届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初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70多个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606名选手报名参赛。本次大赛在搭建平台...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