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先聪刘宏顺年前在首都某大型制药集团任副总
□本报记者 郑先聪 刘宏顺
11年前,在首都某大型制药集团任副总经理的徐培鑫,放弃月薪上万元的职位,回到安岳县龙台镇玉池村担任代理村主任。不到两年时间,玉池村由一个人心涣散的“闹事村”变成了干群一心谋发展的先进村。2001年8月27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 《玉池看变—— 一个 “闹事村”的转变实录》。
今年8月,记者随同已担任龙台镇党委副书记的徐培鑫来到玉池村。水泥路通到了一半以上村民的家门口,成片的柠檬就是村民的 “小金库”,村务公开栏就在村委活动室墙上。“人心凝聚,发展喜人。”老党员陈元述对记者说。
就在当年栽下的柠檬树下,徐培鑫说起了当年的抉择。
记者:当年,你为什么会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一个“闹事村”当代理村主任?
徐培鑫:我是玉池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玉池还是很好的。每年村里都要组织放电影,村里完税纳粮都很积极。但在我离乡求学和工作的那几年,玉池变了。具体是从1992年开始,农民负担逐渐加重,而干部们为了完成各种税费任务,采取了较为简单粗暴的方式:牵猪、抱电视……矛盾积聚,直到2000年6月,玉池村和周边乡镇村共三四千农民,在玉池村举行了所谓的“万人减负大会”,当时村干部失去了村民信任,频繁换人,镇干部根本就进不了村,进去就会挨骂、被打。
当年的镇党委书记梅柏谦是个作风过硬的人,但他到村里同样受到打骂,因为缺乏和村民正常交流的平台。当时,他到北京出差时找到我,请我为家乡出一份力,做做村里的工作。我答应了他。虽然当时我的工作蒸蒸日上,收入待遇也很好,但想到家乡发展停滞、人心涣散,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我应该回去尽一份力。我记得很清楚,2001年2月18日,我回到玉池村当起了代理村主任。
记者:面对当时村里的复杂情况,你用什么办法很快扭转局面,让村民信任你和其他干部?
徐培鑫:我对村里的人情世故还算比较熟悉。因此,我采取了三部曲:
首先是要能和群众接触,让他们能坐下来摆谈,这样他才能听你讲道理谈政策。我不搞大张旗鼓的开会,而是带着糖、烟到他们家里去,挨家拜访,也不吃饭。这样,很快就了解到了他们的怨愤和要求。
接着是承诺给乡亲们解决问题。针对当时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的情况,我拟出了28条村规民约,并特别成立了一个理财小组,由群众来选举理财小组成员,他们都不是干部,反而是那些“闹事”的人,让他们来监督村里的一切开销,并完全公示。这样,老百姓信服了,曾经闹事的群众反而成了帮着我们说话的人。
第三步是转变群众的心思到发展上来。我发动村社干部带头修路,带头种柠檬。我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20多万株柠檬苗,亏本卖甚至送给村民种。以前他们种柠檬,轻管理,缺营销,“受伤流泪”。我给他们提供技术,帮他们跑市场,这样村里的柠檬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也得到了收益,就没人闹事了。
记者:这些年基层工作经历,你对基层工作有什么感悟?
徐培鑫:我在玉池村从代理村主任,到后来兼任村支书村主任,后来成为乡镇干部兼驻村干部,亲身经历了玉池村的脱胎换骨。我的经验就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要说太多大道理,要做实在的事情。群众一时不理解,但最终会被打动。就像我们修路,开始就我和几个干部在整,坚持几天,群众就来了。
我是搞市场营销出身的,我认为搞好基层工作,和市场营销有很多相同之处,特别是要抓住群众心理,取得群众信任。当年我们说 “三个代表”,要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要为他们着想;现在我们说“科学发展”,就要让老百姓看到发展的希望,带着他们发展致富。
记者:回想当年的选择,放弃丰厚的收入回村“临危受命”,你是否有所遗憾?
徐培鑫:我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关键是到老了,看看你做成了什么事,有什么可以自豪。我当初答应了梅柏谦书记,答应了村里的乡亲们,我就要坚持,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让乡亲们相信我,跟着我干。现在来看,我实现了当初的承诺,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新闻推荐
安岳油榨村村主任助理试用期满,村民投票决定其去留□本报记者刘宏顺1月5日,小寒。风雨中的安岳县城西乡油榨村,气温早已降到零度以下。早上9点半,社员郑天国和24位村民代表准时来到村委会会议室。四...
安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安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