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个村百名党员联名挽留“第一书记”

淄博晚报 2014-04-15 22:40 大字

前记

地处沂源县鲁村镇西南部的“上五村”是淄博的西大门,山多地少,交通闭塞,每到太阳落山,这里就成了黑漆漆的一片。但如今站在环绕“上五村”的山脉上俯瞰,山坳里每天晚上却“灯火辉煌”,独成一景。

“上五村”是上一辈人的叫法,现在已独立成五个村庄,分别是西埠村、楼子村、埠前村、西南峪村和张家庄村,那段灯火通明的星光大道就是连接五个村子的连村路。

西埠村村支书孙来新说,作为省级贫困村,2000米的连村路有路灯,而且是能“跟着太阳走”的太阳能灯,这创造了“上五村”的奇迹。而2013年,“上五村”的奇迹还不止一个:张家庄村结束泥泞路的历史成为沂源最后一个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的村庄;西南峪村结束“露天”办公建起了办公室;“上五村”留守妇女有了增收致富项目……

五个村的百姓都说,上五村的大家庭越来越俊了,而这一切变化都要感谢一个人:黄家俊,淄博市财政局派驻鲁村镇西埠村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干部。2013年4月上任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带领大家“脱贫奔康”,实施“连片整治”,帮助五村实现了共同发展。

又是一年4月,到了第一书记轮换的时候,听说黄书记要走了,“上五村”所有党员干部一百余名联合签名“上书”,挽留这位为好书记,希望他能留下和他们继续战斗……

上岗

“我看这个第一书记够呛,白面书生!”2013年4月,带着眼镜穿着白衬衫的黄家俊一进村,孙来新就摇起了头,心里叨念着这句话。

西埠村是省级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黄家俊的任务不但要抓党建工作还要让全村增收致富,这个“白面书生”能完成任务吗?

让孙来新没想到的是,这次他看错了。

来到村里后,黄家俊几乎一天都没闲着,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他为西埠村列了要为百姓办的“十件实事”:架输电线路600余米,开挖村西坡大口井,平整机耕路2500米,硬化村内道路,安装村内路灯,建中心卫生室,引导村民种植优质核桃260亩,引进增收致富项目,修建老年幸福院……

2014年4月9日,西埠村。20多名农村妇女正在新建成的中心卫生室加工“串珠子”。

因为“上五村”纯靠农业,村里的男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还有中年妇女,如何让她们在农忙之余有所收入,成了黄家俊压心头的事。经过与高新区超越公司多方接洽,终于让来料加工项目成功落地,成立了淄博埠光手工艺品加工厂,50多名农村妇女有了活路。

这里热闹非凡,大家手里干着活,嘴上唠着家常。楼子村妇女石玉芹早上7:30送完孩子就到了,她的丈夫在曲阜打工,自己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四个老人,没法走出大山。自从上了这个项目,她伺候完老小、干完农活就串珠子,一天能挣40来块钱。

记者和石玉芹聊天时,黄家俊已经坐下串起珠子来,动作娴熟利落。“黄书记干的很快,我们比赛,我扭58个,他扭了53个,不比一般妇女干的慢……”融洽的场面让人感动,黄家俊真的把根扎到了泥土里。

孙来新回忆黄家俊给村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眼睛有些湿润。

他说一件事就能说明全部,那就是“私车公用”。一年干这么多工程没有车不行,黄家俊的车就成了村里的公车。孙来新说,黄书记就是司机,每周都要拉着村干部到镇上开会,去县城办事,“有一次我们去泰安考察树苗,买了800棵冬青硬塞到了黄书记的车上,还有加工的串珠子都是黄书记用车送货和拿材料。”

创新

从张店驱车到西埠村,约110公里的路程。

车驶入楼子村的那一刻,一股清新之风就扑鼻而来,崭新的文化健身广场,道路两旁架设着太阳能路灯,新拓宽的村内东西大街代替了丛生的杂草,时尚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以及农村鲜有的化粪池映入眼帘。

“这些都是黄书记给百姓带来的变化!”楼子村村支书石玉春说,黄书记扶贫,带来的不仅是项目,还有文明习惯和思维。

西埠村的扶贫干部,为什么会让楼子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石玉春说,这些变化都源于黄书记的创新做法:“五村连片整治,共同发展!”

沿着连村路一直走,在“张家庄村修路碑记”前右转就进入了村内,最宽敞处宽达8米的村内硬化路让大家眼前一亮。55岁的张家庄村村支书张兴国笑着迎出来,开口第一句话:“黄书记改写了张家庄村世世代代走泥泞路的历史”。

2013年8月初的一天,张家庄村委,村民代表齐刷刷地把手举了起来!他们在表决一件大事:硬化村内道路,大家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力,黄家俊在现场做动员,深受感动的他当场捐出200元,并开始四处筹集项目资金。

张家庄村几百年来一直是不足两米宽的土路,每到雨季,进不来出不去,挡住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村民张道盈种了多年的果园,对土路“深恶痛绝”。“客商都不愿意来收,大车进不来,下雨又出不去,所以我都是用小推车一车车地把苹果推到大路上,遇到连雨天,果子就全积压在家!”

祖祖辈辈盼着村里通上水泥路,黄家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及时向单位汇报争取项目资金,8月份酷暑时节,张家庄水泥路从规划到建成仅用了20多天,黄家俊一直盯在现场。

8月25日,张家庄载入史册的一天。那天,水泥路完工,楼子村锣鼓队来助兴,村里百姓齐到场,84岁的老党员张守范平时很少出门,那天也拄着拐杖来到了广场:“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市县财政局,让我在有生之年走上了水泥路!”

民心

自从实施“连片整治”项目,“上五村”就成了黄家俊的家,家里的角角落落他都走了一个遍。一年来他数不清走访了多少农户,撰写民情日志10万余字。

“扶贫,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我看到哪些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我就偷偷去调研,先向单位汇报后再和村里沟通,不能放空炮,那样百姓会伤心!”

原来的西南峪村办公室,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草房,历经风雨沧桑,三间房塌了一间,剩下的两间房顶还漏了一个洞,没有办法,西南峪村村支书崔西钢把办公室安在了自己家,而现在,一座崭新的红砖瓦房已经拔地而起。

“建办公室是我活到45岁以来村里最大的变化。”崔西钢说,黄书记帮着争取项目,建房安灯,这只是显而易见的实惠,其实带给百姓更多的是安全感、幸福感。

“由于铁路隧道从村底100米处穿过,导致村里深水井枯竭。黄书记向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先打两眼地表小井,但面对干旱季节和村民‘抢水\’的实际,资金到位还需要时间,他就从家里先拿来了一万五千块钱,我很受感动。”孙来新动情地说,每修一条路,建一个广场,黄书记从拿尺子丈量、招投标、施工监督到收方结算,都全程参与,加班加点,甚至连续几个星期不回家。

黄家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党员作风让“上五村”的百姓心服口服。

对此,村委妇女主任周士莲说:“我们想留黄书记在这里呆一辈子,但是他在这里太苦了,我们又不舍得!”

山区的冬天特别冷,黄家俊住在村委,只有一台电暖气还舍不得开,每晚把屋子暖和一下就关掉电暖气盖着三床被子睡觉,有一天晚上村委停电了,房间水桶里的水都冻成了冰疙瘩,暖瓶也冻裂了!

黄家俊生活朴实节俭。孙来新说:“黄书记吃饭才节省来,只要不坏,剩下的饭都舍不得倒掉,说实在的比我们农民做的还好!”

党的干部要和群众打成一片,黄家俊也许真的做到了,他看到86岁的张祥吉老人自己挑水喝上前抢过扁担把老人送到了家门口,晚上他和村民一起看电影,看到哪个家庭因病致贫他想方设法到相关部门申请救助,他冒着雨天山路湿滑的危险坚持回村赶工期……

用心做,才赢民心。

2014年3月19日,在全市“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作会议上,黄家俊作为全市扶贫干部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市委副书记周连华对他的事迹、精神、作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听说他的任期已到,“上五村”全体党员干部联合签名摁手印挽留这位用心爱民、服务群众的“第一书记”……

(文/晚报记者刘洪霞沙红翠)

新闻推荐

农村小贼盗窃后回家睡大觉 民警沿油渍擒贼2小时破案

...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