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郝峪模式”走向全国 “分”与“合”避免了恶性竞争,“模式输出”获得长远收益

农村大众报 2020-08-28 14:37 大字

说到开农家乐的收入,村民笑得合不拢嘴。整洁美丽的农舍。青山相向、绿水逶迤,鳞次栉比的村舍依山傍水,参差错落。丽日蓝天下,美丽的中郝峪村宛若世外桃源,镶嵌在绿水青山中。

这个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曾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长期贫穷。2003年,这里的多数村民仍“靠天吃饭”,年人均纯收入才2000元。

没有人料到,这个村庄竟会与“股份”“公司”“模式”这些字眼相连。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2003年,中郝峪村村支书赵东强自筹资金1万元作为旅游业户的奖励扶持资金,当年夏天,5户农家乐正式开业。开始生意红红火火,当年便收回了投资成本,每户还得到了2000元的扶持奖励。

然而,就在农家乐刚有点起色的时候,村民间开始恶性竞争,互相压价。“你40元,他30元,我20元,甚至有的可以白吃白住。”赵东强说,恶性竞争与无序管理使得农家乐开始走下坡路,短短6年间,村里的农家乐陆续关门停业。

刚做起来的农家乐眼瞅着就要黄了,这时回乡青年赵胜建提出了公司化集体运营的想法,让农家乐业户联合起来,把全村资源按照评估办法整合、入股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劳动力、闲置房屋、山林、菜地、果园等有价值的东西都合法流转,由村民选出的评估小组统一评定股份,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2012年,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80后赵胜建任公司董事长。

也是这一年,中郝峪村探索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发展模式。公司负责全村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所有游客的接待、分配和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安排、制定和收取,所有收入当天公开,杜绝了业户之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公司运营的项目,全部承包给村民,村民按照指定价格、经营标准,负责搞好接待、服务等工作。

“现在一到周末房间都预定不上,我这一套小院一晚880元,440元交给公司,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轻轻松松挣七八万块钱。”村民孟凡云言语中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2019年,中郝峪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3.8万人次,全村综合收入达到3500万元。

以模式入股输出全国

而今,实现了致富梦的中郝峪人又把成功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郝峪模式”在河北、内蒙、重庆等全国27个村落地生根,1000多个村先后到中郝峪村学习考察。

内蒙古赤峰市雷营子村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上半年,雷营子村多次派人到中郝峪村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了将“郝峪模式”“复制“到位,他们又和中郝峪村达成合作协议,由公司派出专业的推广团队,到雷营子“传经送宝”。

雷营子村距离赤峰市区约75公里,地广人稀,全村东西绵延17.5公里。经过大半年的运作,中郝峪村派出的推广团队帮雷营子村建起了开心牧场、真人CS、高空拓展、手工体验区等,手把手教村民怎么营销、怎么做市场,村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2017年8月20日,推广团队帮助雷营子村策划的首届赤峰市乡村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几天时间里,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生人的雷营子村涌进了3万多人。2019年雷营子村旅游收入达到116.8万元。

与此同时,重庆市丰都县的莲花洞村、石柱县的华溪村也与中郝峪村进行了合作。中郝峪村与华溪村联合成立乡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中郝峪村组建团队进驻华溪村,对农家乐实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莲花洞村的廖长贵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我们农家乐一天营业额近万元,周末更高一点。中郝峪模式引进后,我们的收入翻了近十番。”

无数村庄的旅游资源因为“郝峪模式”被盘活,而中郝峪村也因此获得更持久的收益。8月25日,正在石柱县中益乡进行乡村旅游运营的赵胜建说:“和我们合作的一些村子中,我们以模式入股,合作运营,模式发挥效应之后,中郝峪可以获得更长远的收益。”

“分”与“合”中有智慧

“郝峪模式”为什么能引来如此多的借鉴者?优势何在?

从农家乐、民宿到发展为景区,中郝峪村探索形成了“1+2+3”的乡村振兴模式。赵东强介绍说,“1”是以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2”是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两大引擎;“3”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三大保障机制。

“郝峪模式”体现着“分”与“合”的智慧。由“分”而“合”,股份制的实行,让村民们真正意识到不论吃住在谁家,赚的钱全村人都有份,村民开始享受合作带来的红利。

而此时的“合”仍不乏“分”的影子,即充分鼓励和尊重每户农家乐的经营特色。每户农家乐根据整体档次,依照地方旅游部门的标准评定不同星级。每家的招牌也不一样,有的靠窝窝头味道正宗,有的靠山野菜品种齐全。靠特色招牌饺子,村民郑芹经营的农家乐每年可留住几百人的固定客源。

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从初期的单一观光农业,逐渐形成集规模化种植、农副产品制售业、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六产”发展格局,乡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小康村的美丽嬗变,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兢兢业业十余载,细致入微成标杆 40名乡医温暖万余老人心

□大众报业记者姜涛刘磊8月13日清晨,75岁的王宗洋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半身不遂的老伴儿赶到淄博市淄川区般阳社区...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