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挚友

农村大众报 2020-05-18 14:30 大字

我真正读到《农村大众》,是在1999年10月。那时候,热爱文学的我,经常去临淄文化馆,帮王献章老师编《临淄文化报》。王老师常给省里的《农村大众》撰写稿件。

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王老师每周都将订阅的《农村大众》拿过来让我学习。那年年底,他又将一本农村大众报为庆祝创刊50周年出版的作品集《浓浓的乡情》赠给我。我从集子里,读到了不少优秀的篇章。对我较有影响的是刘玉堂、张继、彭兴凯、凌可新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尤其张继的《纳鞋底》《拉魂腔》、凌可新的《泥味》、彭兴凯的《鬼地》等,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鲜活语言,生动有趣的描写及人物对话,启迪心智,令人豁然开朗,从而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

受其影响,那时的我,几乎两天就写出一篇文学稿件,文友之间相互传阅后互提修改意见,再打印校对,往外投稿。往本地报刊投稿的同时,偶尔写出一篇较好的,王老师便鼓动我投给《农村大众》。有一次,我写出了一篇小小说,题目叫《胖大娘》。王老师看后眼前一亮,说这篇写得精彩,马上改出来给《农村大众》。那时候还是用信封,贴上邮票往外寄发。

一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正当我陷入失望时,这天早上,在老家养病的王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德明,恭喜!你的大作荣登省报了!只可惜,我这儿离你太远。近些日子,我还去不了文化馆。样报你自己想法子找吧。”

礼拜天,正当我着急找样报的当儿,忽然接到了文友王德亭的电话。说他手中有一份刊有我俩文章的《农村大众》。我闻听喜出望外,说我这就上你那取。可德亭说,我给你送过去吧,顺便带孩子去乡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此举让我心里甚为感动。就这样,近半个小时之后,我终于看到了2000年3月29号的刊有本人作品的报纸。看到自己的拙作,经编辑老师精心修改润色后变成铅字,心中的高兴劲儿自不必说。只是令我纳闷的是,编辑老师竟将原来的题目,改成了《两千美元》。之后,我对照原作,仔细品读,便对老师的画龙点睛之笔,由衷地钦佩。而后不久,该作又被《中国二十世纪微型作品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收录。

此后,我在写作上更加努力了。尤其得知我们村订着《农村大众》后,一向腼腆、内向的我,却是一反常态,成了村办公室里的常客。阅读《农村大众》,除了副刊上的文学作品,我还重点看科学种田的新知识,使我家的小麦、玉米,年年有个好收成。为此,我打心底里感恩《农村大众》。

往事版、红色故事版,开阔了我的视野,成为我收藏的重点版面之一。尤其对于悦读版上的名家精品,我至少读上三遍,甚至将其拆开来,仔细分析研读,吃透精髓。渐渐地,我又陆续在《农村大众》上发表了《一首小诗寄深情》《疙瘩咸菜》《童年的地瓜井》《桥缘》等,后续又发表了《春风又绿淄河畔》《新楼的呼喊》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

如今,我已连续订阅了近十载《农村大众》。作为一个农民作者,认真阅读学习《农村大众》,用心为她撰稿,成了我生活中的最高追求和乐趣。

新闻推荐

“云”利器,仲裁化解纠纷更有力

□本报记者宓家峰“没想到,借助这个平台,这拖了好长时间的赔偿问题今天解决了,我对结果满意。”交通事故车辆受损...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