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泉与龙兴寺
□孙方之
清·乾隆版《淄川县志·山川》记载:“毛家泉,县西北毛家庄东,数泉出茂林中,而后南流为猪头湾河,有数泉出南石崖下,折而东南姚家庄泉汇之,南出伏山间,东入白泥河。”这段记载足以说明毛家泉在古代的知名度。
毛家庄现隶属周村区王村镇,西南距王村8公里,东北离彭家庄一公里,是个只有800余口人的小村子,但是在周围村庄中其建村历史最悠久。最早毛姓定居在无影山南,毛家泉西,初称“毛家寨”,据传说唐朝立村。《小八义》中的“毛家寨”即指的此村。古人之所以在此定居,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风水。毛家庄东北有一座从北边看“不是山”,从南边看“真是山”的小山,故称“无影山”。30年前,村中还有一座二层土楼,下半部以石砖垒砌跟脚,上半部全部用泥土坯建成,但是在周围草房的衬托下,巍峨耸立,气势不凡,门窗花纹雕刻精湛,据传最早是毛氏家族所建。清末,卖于沈家。至20世纪40年代,毛姓人家最后一个寡妇死去,毛姓绝户。
毛家泉泉水就从无影山南坡石隙缝中喷涌而出。根据《淄川县志》“数泉出茂林中”的记载,古代这里应是一处树木繁盛,山水秀美之地。
不知何年何代,在泉旁建有“龙泉寺”,供奉的是水神龙王。一位王村籍作家写有一篇散文《无影山龙潭记》,其中一段写到此处景致,文笔简约,辞句詹丽,引用如下:“无影山,位于彭家庄之西毛家庄之东。漫坡缓上,圆顶无峰。人登山巅,不知有山,故曰无影山,为故乡一景。东西可两里余,南北约里许。裸白岩,少沃土,乡人多取山石建房,多有坑潭。山西旧有龙泉寺,年代不可考,至民初香火仍盛。每逢干旱,乡民祈拜于庙,灵验异常。庙前有两潭,南大北小,隔道相携,有洞暗通,水潆潆相连。小潭方见丈,白岩掏凿,直壁上下,泉涌石隙。水清冽幽黑,垂手可掬。夏甘冷寒骨,冬绵温暖肺。旱三年不亏寸,涝三年不盈指。数村乡老或以为灌。潭左有宋槐一株,冠倾潭面,青荫蒙翠,金阳斜漏,藤罗垂坠。鱼游潭,鸟鸣树,潭树相映,谐趣天成。潭中有黑色鲇鱼三尾,长盈尺半,头如蒜臼,髭若小指,乡人奉若神异,每逢清淤,先焚香沐手,请鱼入盆,至潭清,恂恂归之。民风淳厚如此。庙门有楹联一副单道此景:树影入池塘,鸟宿池鱼游树;云雾锁山头,龙在山虎登云。”
毛家泉水常年外溢,南流东折再南折,在猪头湾村北,汇集东北流来的姚家庄众泉水,形成猪头湾河,在冶头村北入白泥河,至明山下汇入范阳河。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无名溪流的中间一段,即现在解家泉村北之处,自西往东再南折处,有一个20米见方的池塘,池塘四壁是暗黄色的麦饭石(麦饭石是岩石形成之前的一种暗黄色沙质物质),似是人工掏凿而成,但无人知道何年何人何因掏成。池水黝黑,深不见底,毛家泉水注满池塘,再外溢南流而去。当地人称其为“海眼”,据说从地下直通东海。从东海爬来一只簸箩口大小的巨型老鳖,潜伏在池底,经常大口喷水,才使池塘永不干涸。这海眼到底有多深?“四清”时候有人不相信抽不干池水,同时也有想抽干水看看老鳖的因素,于是安上水泵试图抽干,结果抽了五天五夜愣是没见水平面下降半寸。
1982年,胶济铁路改线,早已改作学校的龙泉寺被夷为平地,毛家泉被压在路基之下,永无喷涌之日。“海眼”也干涸见底,并不是传说中深不见底而通东海,只不过是几十米深罢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峻峰通讯员赵涵报道本报讯8月9日上午,建设银行淄博分行举行“劳动者港湾”揭牌仪式,...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