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时代的疾速前行,新和旧的强烈反差,极大地影响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情感形式、价值观念。而春节文化也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新媒体与旧形式的双重选择。 指尖

淄博日报 2015-02-13 18:33 大字

年味的浓与淡

一个时期,每逢春节前后,各大众传媒,如今又加上微博、微信等,总爱探讨年味的浓淡。其实对年的焦虑,也是对文化本身的焦虑。面对新媒体时代,这种焦虑显得尤为突出。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而盛大的节日,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精神胎记。也许平时在繁忙的生活节奏里,无暇顾及这些,但随着一年将尽,当那个叫做“家乡”的地方开始向我们伸出温情的手臂,这个胎记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惯性就开始复苏了。

人既然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那么,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要寻求文化与心灵的归属。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样的文化功能,而春节的人文伦理色彩更为厚重,家庭要奉祀祖先,亲友要欢聚一堂,在浓浓亲情的交融中,年,如同人生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服务区,大家可以放松下来,喘口气,歇歇脚,暂时不去想前方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然而,当我们的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的步伐日益加快,包括西方文明的进入,春节真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位媒体人曾对我说:“现如今一些时尚青年可以大把花钱送圣诞礼物和贺卡,而在春节,却吝啬一份简单的祝福。”其实,这多数是来自好奇心理的驱使,或者是起哄赶潮流,不见得就能形成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不是想形成就能形成的。不过,现代的、时尚的东西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传统的浓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淄博市一名作家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说:“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前,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爆仗市\’,那个位置应该是现在的张店步行街一带。过了腊八,周边制造鞭炮的人们便赶着马车聚集在那里。鞭炮多用废旧报纸、旧书纸卷制,用的是白色的炸药,我们称它为‘白爆仗\’,放起来特别响。马车上的人相互较着劲,鞭炮声此起彼伏,你方响罢我登场。我和小伙伴们捂着耳朵,兴奋地穿梭在人群里,那种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不得不承认,鞭炮在我国早已成为年的一个具体的符号。而当今,人们认识到放鞭炮对于环境和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各地政府也实施了相应措施,弱化了春节的视听感受。试想,如果这个符号行为有一天被终止,那么,有关春节的记忆以及年的味道是不是会更加弱化呢?

今天,网络的发展不可阻挡地颠覆了传统的过年理念,人情表达的空间缺失了,人际交往的齿轮不再紧密咬合了,春节时相互拜访的热烈和频率减少,人情好像变淡了,春晚也很难吊起国人越来越挑剔的文化胃口,年味是不是真的就淡了呢?

然而,年年岁岁,每逢此时,返乡人流涌动成一大民俗风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时刻,“年”成了一张网的纲绳,纲举目张,它轻轻一拽,一张巨大的亲情之网立即浮出水面,这张网其实从来没有消失过,平时不过是藏在日子的深处而已。据统计,2012年我国春运发送旅客总量近29亿人次,2013年达到31.58亿人次,2014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次同比增加近2000万人次,而今年提前六十天便开始抢票。人们虽经历了买票、奔波、挤车、嘈杂等种种“磨难”,仍乐此不疲,热情丝毫不减。如此浩大壮观的集体行为,核心动力不正是来自于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吗?

更不容忽视的是,春节期间使用短信、微信等形式拜年的人次剧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曾做过一个统计,仅以短信为例,近两年,除夕当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到130多亿条,意味着人均发送10条短信。这也称得上另一种形式的“年味”了。顺着这年味,我们找到的是一个通过指尖营造的虚拟天地,这个虚拟天地的春节甚至比现实中的还热闹,还繁忙。它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它遥不可及,却又召之即来,由不得人们不对此神魂颠倒,趋之若鹜。

年俗的新与旧

中国社会与整个世界几乎同步进入网络文明时代,并一跃跨入领先行列。新华社发布过这样一组数字,2012年,中国拥有2.7亿智能手机用户,位居世界第一,年增速达百分之五十;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保有量已占全球四分之一。时代的疾速前行,新和旧的强烈反差,极大地影响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情感形式,价值观念,春节文化也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新媒体与旧形式的双重选择。

由此看来,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年俗,首推短信拜年,其次是借助网络、视听媒介的各种春节主题的联欢晚会,以及视听手段丰富的微信、微博、视频拜年。这些新年俗之所以传播迅猛,影响巨大,正是源于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礼数,源于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社会的交往需求和情感表达。

《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在数字技术条件支撑下创造和形成的新年俗具有三个特性: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快,数量庞大,网络化程度高;点对点的人际直接交往弱化,情感表达虚拟化;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低,便于实现和实施。这三个表现,其实是新媒体传播的共同特征。通过数字技术构筑的信息快速通道,彻底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在同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播到每个角落,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解放了人的腿脚。借助新媒体表达情感,建立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我们也确实看到,因为时间成本低,经济成本小,加上缺乏表达个性,年俗里内含的情感也就单薄了,廉价了。人的腿脚解放的同时,人对情感的接受和表达的能力也在逐渐地退化。新年俗,形式虽然新,但情感内容表达的模式化,降低了新年俗的情感容量和影响力,削弱了记忆的深刻和虔诚。

年根的守与盼

苏格拉底曾言,人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他人是自己的镜子。在信息一体化时代,个体的人改变了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他人的认知程度,也在信息的影响和暗示下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表面看起来生活更加丰富,文化更加多元,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相反,在某些方面变得愈加趋同,愈加单一,文化的多元化受到的威胁愈明显。就我国目前文化发展来说,有两个倾向值得思考,一是在传播中,由于各种有意无意或有知无知的原因,人们误把文化的现代化等同于文化的全球化,产生这种误会的直接后果是,把民族独立的传统等同于保守和落后,等同于需要摒弃和改造的文化;另一个则是把西方文化等同于全球文化的标本。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份乡愁,一种怀旧,还需要守护好我们的节日文化,更要看到它对于一个民族精神和心灵建设的重要意义。圣诞老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本质的力量来自作为基督诞辰日的宗教仪式感。所以,春节文化的现代化,最关键还是要在厘清文化的仪式本体、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春节的文化价值的宣传,强化对春节文化的感知。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年前忙碌的心情是一样的,找回一种感觉并不难。“忙年”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打扫卫生,张贴对联,购置新衣,理发,美容,炸菜,炖肉,包饺子,忙得有趣,忙得高兴。把生活过出新鲜感来很重要,本来日子够平淡的了,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又是今天的再现,天天做着同样的事,见着同样的人,说着同样的话,如果自己不给日子弄出点新意来,就会活得枯燥,枯燥了就“累”,就“郁闷”。所以,年文化就是在看似不经意间,让人们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忙”和“累”,来消解掉由琐碎和机械造成的乏味疲顿、烦躁忧郁。中国人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只要想到这些,就会觉得,即使这一年过得平淡和无趣,然而,毕竟还有春节在等着我们。

新闻推荐

淄博六中保安宋国新 拾金不昧受赞扬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