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踏遍青山人未老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博山采风活动侧记□本报记者 姜乾相

淄博日报 2014-11-17 04:51 大字

提起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我们就会想起动感飘逸的北京申奥会徽,人见人爱的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济青高速淄博下路口高达20米的雕塑“雄鸡报晓”,大连老虎滩公园的巨型花岗岩虎雕“迎风长啸”……这些经典作品的设计都出自他手。

11月7日,已延续了37年之久的韩美林“艺术大篷车”悄然来到了陶琉名城博山。11月11日一早,记者应邀在淄博万杰国际大酒店一楼大厅等候韩美林先生和他的大篷车队。一位随行人员说,连日来,78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不顾劳顿与天寒,在博山籍弟子徐德宽等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探访了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工友后,一头扎进琉璃车间,与奋战在炉火一线的工人师傅们深入交流,探讨艺术构思,现场绘制草图,手把手指导工人,全身心地投人到创作之中。

八点半,78岁高龄的韩美林先生准时现身:枣红色的衬衣,蓝色毛料坎肩,灰色西裤,眼不花,发不白,耳不聋,面带笑。听说来了记者,他亲切地打招呼、握手。

七八分钟后,韩美林大篷车抵达淄博爱美琉璃公司。大师一下车就系上围裙,直奔车间。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车间一侧搬来桌椅,铺上桌布,将马克笔、白稿纸以及韩美林事先画好的设计图本等物件码放整齐,一个大师临时工作台瞬间搭好。

老先生围着窑炉,逐一观看了现场工人师傅的制作,不时弯腰和工人们就用料、造型等问题进行交流,继而又返回工作台勾画草图。只见密密麻麻,十几条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小金鱼跃然纸上,两张图纸迅速被传递到工人师傅的工作台上。在大师的指点下,几尾活灵活现的小金鱼终于从烈火中诞生了,大家都围在大师和工人身边瞪眼观看,但大师并不满意。几经修改,终于又变戏法似得变出了新的小金鱼。这一次,其中的一条小金鱼被融进了一个拳头粗的圆柱形琉璃体中,经过短暂的退热,大师端详着这件玲珑剔透的作品终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两个多小时转瞬即逝,大师在车间往来穿梭,忙个不停。预备好的椅子没能和大师亲密接触;桌上的茶水杯触手可及,大师却始终对它视而不见。

一位女记者趁大师和工人师傅交流的间隙,赶忙进行采访:“大师,请问咱们这个艺术大篷车的目的是啥?”

“千万别这么叫!大师就是大师傅。我知道我是怎么来的。”韩老笑呵呵地说,“我们大篷车坚持了37年,全国各地跑,每年行程数万公里,为的是接地气。我们有个口号: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艺术家是鱼,人民是水。艺术家离开人民就没有生命。”

谈起和博山的渊源,韩大师颇为感慨:“从1952年第一次到博山算起,一晃62年了,期间我来了几次,最长的时候待了两三个月,从这里学了不少东西,获得了不少灵感。七八十年代,博山的美陶厂、美琉厂真红火,大把大把为国家挣外汇。”韩老说,“我这次来,心里不好受,看到昔日有‘北国陶苑\’美称的美陶厂门前冷落,我掉了泪……淄博陶琉不缺技术,缺的是设计。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但我还是想以身示范,给大家鼓劲。淄博陶琉人一定要有骨气!”韩美林说,让他欣慰的是,博山还有像人立艺术公司这样的中流砥柱,还有一群绝不言苦的工人师傅,矢志不移地将陶琉艺术薪火相传!

当天下午,忙碌了一上午的韩美林老先生又精神抖擞地现身博山陶琉艺术中心作报告。讲台上摆放的18件琉璃作品,是数日来老先生指导产生的新成果,来自张店、桓台等地的众多粉丝将报告厅围得水泄不通。老先生谈艺术、讲陶琉、话人生,兴之所至还深情地唱起了从民间学来的陕北民歌、蒙古长调、上海评弹、京韵大鼓,可谓韵味十足。互动环节,老人就淄博陶瓷琉璃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等问题现场传经送宝,回答提问。

台上,“韩式幽默”妙语连珠;台下,粉丝专注掌声阵阵……78岁的韩美林就这样充满魔力!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韩美林,一棵不老的艺术常青树。

新闻推荐

闽商投资淄博项目推介会举行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