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才传承 设计创新 工艺改进 陶博会14载 大美陶瓷创新与传承

淄博晚报 2014-09-05 17:11 大字

第十四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将于9月6日拉开大幕,今年陶博会相比往年,运作模式有了很大突破。以往十三届陶博会历年来都是由政府主导,今年陶博会首次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陶博会也将翻开全新的篇章。但仔细梳理以往十三届陶博会的点滴变化,瓷种、工艺、设计等等都在不断实现突破,在创新中传承着淄博大美陶瓷的文化魅力。陶博会也在这样的创新与传承中走向世界,打出品牌,享誉盛名。

人才传承

记者至今仍对十三届陶博会上看到的那一幕而感动。

“这是一幅金奖作品《春艺茶具》,而作者是岳孝清和他的女儿岳瑶琳,而旁边的银奖作品《海上明月共湖生》则是吴琼、毛晓东一对80后夫妇联手打造的精品。”在当年陶博会现场淄博陶瓷行业协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些现象说明淄博刻瓷、设计尤其是彩绘有了越来越多传承人,而每年陶博会上的“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青年陶瓷艺术家”产品作品展示区,一幅幅新人新作,也让客商和淄博人看到了淄博陶瓷新人辈出的创作队伍和发展后劲。

陶博会走进第14个年头,记者发现,新人新作越来越多,80后甚至85后青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在第十二届陶博会期间举行的“国华杯”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手绘餐具《馨香》获一等奖。作品的作者就是两个年轻人,1979年出生的张琛和1983年出生的王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尹干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如今陶博会上,不少陶瓷企业拿出了很好的自主创新的产品,说明企业重视创新的意识正在提高。创新离不开人才,淄博陶瓷要有大发展,必须有大量人才作为智力支撑。

设计创新

从手工到3D,这也许是陶博会14年来陶瓷设计手法上最大的突破。

从设计手法上讲,最传统的工艺就是手工设计,为了一幅作品的完美图纸可能需要浪费很多纸张,而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陶瓷艺术家越来越多使用电脑设计,3D效果图立体感非常强,而且哪里不满意,可以随时修改,不用全部重新设计。

说到陶瓷的设计创新,近年来国瓷与国画的完美融合不得不说既是一种设计的创新又是一种工艺的改革。近年来,淄博陶瓷行业瞄准艺术瓷,邀请许多国画大师走进淄博在陶胚上作画,然后烧制瓷器,在水墨的晕染下,陶瓷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文化元素的全方位渗透,让淄博陶瓷再次绽放光芒,占据高端文化市场。

工艺和瓷种改进

在第十三届陶博会的当代国窑展区,名为《花香鸟语》的艺术瓷被誉为淄博陶瓷工艺革新的一面镜子,它不同于传统刻瓷在釉瓷上刻画并着色,这幅作品上面是细腻的釉色,而下半部分是凹凸感很强的胚胎刻瓷。

14年陶博会为淄博这座城市树起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更带动了淄博陶瓷本身的更新换代升级。

这些年来,淄博研究发明获创新发明奖的六大瓷种高石英瓷、镁质强化瓷、合成骨瓷、鲁玉瓷、鲁光瓷、精炻器已经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但淄博没有躺在荣誉簿上睡大觉,近年来淄博市瓷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由淄博市研究的美玉瓷、水晶瓷和欣玉瓷在原来瓷种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和工艺改进,在全省陶瓷创新评比中都获过一等奖。

工艺创新,文化突围,淄博陶瓷一直做着这样的努力:站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度发展淄博陶瓷,加快陶瓷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移。

未来之路

2008年7月,淄博市正式确定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这既是目标,又是方向。作为传统产业的淄博陶瓷的转型之路,其实除了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淄博陶瓷企业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换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淄博,原材料、窑炉装备等已经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但成型设备却亟待更新换代,先进设备用不好、不会用,有好的设计却依然是粗放式发展是没有出路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淄博永华陶瓷去年引进的自动化杯类生产线投产后,用工比普通生产线减少两倍,生产效率却提高了两倍,山东国华瓷器去年引进两条平面产品自动生产线后,生产效率也提高两倍。

技术创新、材质创新、工艺创新是淄博陶瓷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材质创新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示着淄博陶瓷在新材质、新画面、新造型、新装饰等多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

陶博会,淄博陶瓷的饕餮盛宴。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淄博,作为传统产业的淄博陶瓷,正因其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而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朝气。有新人,有新瓷种,有新手法,淄博陶瓷华美蜕变的同时,更积蓄了勇往直前永攀高峰的力量,因为创新,淄博陶瓷的传承也更具独特魅力和不息生命力。

(晚报记者沙红翠)

新闻推荐

继续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与“新材料名都”地域品牌 迈向全国一流展会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