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纪念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作 我与费老师的师生缘

淄博晚报 2014-09-11 17:10 大字

□安立华

现年已八十四岁高龄的资深设计师费钦生先生,是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博物馆陈列历史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践行者。他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探求的敬业精神更是影响了许多后学者。作为他的学生,多年以前我有幸跟随老师参与了国内几个重大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与费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成为我陈列艺术生涯中一段重要经历与美好往事。

1997年笔者参与设计‘抗战馆\’陈列时与费老师在北京留影

初识费老师

与费老师相识是1992年10月至12月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班”上。当时前来授课的艺委会知名专家还有夏书绅、周士琦、计森、赵春贵以及南开大学刘岱良等数位老师,而学员则来自全国各地共二十多位。每位老师的授课内容都各有分工与侧重。讲理论但不唯理论、重实用突出实践出真知,并倡导“官教兵,兵教官”的教学思想,是扬州培训班不同于大学校园教学的一大特色。有学员调侃说,扬州班就是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界的“黄埔军校”,因为我们是第三期,便以“黄埔三期”自居,甚感自豪。所以,每位学员都十分珍惜这既特殊又难得的学习机会。

记得费老师给我们授课的题目是《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既陈列语言),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虽然他的上海普通话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听起来有些困难,但他的认真、细致、博学、条理清晰的生动表述,还是赢得了所有学员的一致好评。他以《我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为题,把自己接受到一个陈列任务后,从始至终的完整操作过程告诉大家,使我们大受裨益。而在《设计师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修养》一节中,一句:“一个设计师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至今仍让我记忆深刻,奉为至理名言。当然,他还告诉大家,陈列设计要想做得到位,必须先要认真地去研究陈列内容,熟悉文物要如数家珍。他强调说:“设计师的创意灵感应来自藏品”。这些话都极大地触动并引起我对博物馆陈列设计这门综合性艺术的深深思考。

费老师短短六天的授课很快就结束了,除了听讲之外,我与他并没有更多的交流与接触。应该这样说,我记住了台上的费老师,而费老师未必会记住台下我这个认真听他讲课的学生。

再遇费老师

如果说遇到一个人,可能就会改变另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或者命运的话,那么我再次与费老师见面,就具有此种意义。

那是离开扬州三年之后的1995年冬。应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局诚邀,费老师承担了“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改陈设计工作。由于当时他还同时承担着国内两个较大博物馆的筹划与设计,因此,来到淄博之后,他便向临淄区文化局提出,要到淄博市博物馆看看陈列(后知,实际上他是想从当地找到一位可以帮他做方案的设计师)。得到老师要来本馆看展的消息,我既感意外,又十分兴奋。因为一年前我刚刚设计完成的本馆第一个固定陈列“齐文化大展”,正好可以向老师作一汇报与讨教。当然,费老师也绝不可能想到在这里还能碰到一个扬州班学习过的学生。

看过陈列之后,费老师显得特别高兴。他对在场的人说:“你们知道吗?立华这个陈列的一些做法很有德国风格,可以说与国际接轨了。”当他得知近900平方米的陈列只花了几十万元之后,又说:“如果在上海,做到这个水平至少要花掉好几百万。你们这种既花钱少又效果好的案例应该作为典型在博物馆界提倡与推广。”接着又说:“艺委会正在编写一本教材《博物馆陈列艺术》,你把这个陈列的照片寄给我,我要争取收录进去。”费老师对陈列的一番高度评价极大地鼓舞了我的自信心,让我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想想前段做展时的辛苦与付出,一切也都值了。

当然,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临淄区文化局打来电话,说费老师极力推荐,正式邀请我参与“齐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设计。能够同老师一道工作、跟他学做设计,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突然间就这样轻易地变成了现实。

从此,我与费老师的师生缘便真正地开始了。

会战北京抗战馆

1996年“齐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后不久,我便再次接到费老师的邀请,他希望我能去上海参加由他和夏书绅老师共同主持的“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二期工程的陈列设计工作。征得馆方同意,我很快抵达了上海。

在宝松公司(承担此工程的施工方),我一呆就是三个多月,期间费老师几乎每天都赶到这里和我一道工作,交流意见,解决问题。虽然他时年已六十六岁,但费老师仍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他做事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方案要求制图正规严格。工作之初,他让我不要急于做图,先认真研究本子(内容大纲),熟悉文物展品目录、图片目录。他详细地给我阐述他的总体立意、构思,以及具体的做图步骤和方法。他给我分配的任务是承担主馆“综合编年史陈列馆”的深化设计。遵循总体设计“大版面、大色块、大灯箱”的基本要求,我大胆地作了充分发挥,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设计完成之后又给我追加任务,将另一个馆的方案拿来让我作些调整。原本计划上海工作结束后即让我返回淄博。或许确实因为缺少人手的原故,费老师又决定让我继续参与接下去的整个陈列过程,直至开展。

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在北京,我与费老师同吃、同住、同劳作,每天紧张而忙碌。工作之余,我们也总有许多话题聊一聊。他会讲到他过去的经历,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喜好等等,告诉我他是怎样走上陈列这条道路的。我也随时随地会提出一些专业与技术上的问题向他请教。他常常感叹中国陈列设计人才的匮乏。而对于中国博物馆陈列人才的培养,他始终主张应“任务带学科”,即通过陈列具体的实际操作来锻炼和培养设计队伍。他对中国博物馆的未来总是充满信心。但他也有伤悲的情感流露,北京抗战馆最后的布展完成时,我将陈列现场拍摄好的照片拿给他看,他翻看了许久后对我说:“立华,我们做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非常可悲。人家做建筑的做好了,这个建筑会保存百年千年,画家的画画好了也会流传好几百上千年。而我们辛辛苦苦做的陈列,设计的再好,顶多也就保留十来年便拆掉了,最后,我们留下的也只有这些照片!”说这话时,我看到他的眼睛分明有些湿润。我想,如果费老师不是带着一种责任、一种感情,把陈列设计当做一件艺术作品用心去做的话,他绝对不会发出如此动情的感叹。

费老师不经意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许多年后,当我用心地创意设计完成了本馆“西汉齐王墓陪葬坑”这个个性色彩极强的陈列作品后,我想到了它十几年之后的命运,于是我争取领导支持最终将它变成了一部书。我想,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下来。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价值。

“这是我的学生”

参与了北京抗战馆陈列设计之后,费老师便从此认可了我这个学生,无论带我见领导,还是会专家,在介绍我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说:“这是我的学生。他很有设计思想。”当然前面一句说的是实话,而后面一句则是在鼓励我的。

1999年,在征得沈阳市相关文化部门领导同意后,费老师再次邀请我参与“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最后一稿的部分设计工作,时间又是一个多月。和费老师在一起呆久了,彼此已十分熟悉,说话做事就少了许多客套,用费老师的话说已经是“老朋友”了。而在专业上,我与费老师似乎也更有默契,很容易沟通、交流、形成共识。或许这正是费老师总喜欢找我做事的一个原因吧。当然,在九·一八馆,我的确也帮老师找到了他想要的那种东西。

与其他前辈老师不同的是,费老师无论多忙、多累,他一直坚持亲自动手做方案(包括陈列大纲),这既是对委托方负责,对项目负责,同时,也是为了充分体现他的设计理念与思想,他“乐”在其中。费老师从不固守某类风格,总是不断挑战自己,寻求突破。他常对我说:“我虽是老头子了,可我的思想一点都不老。设计师应努力做到不重复自己。”这一点他不说我也感受得到,这也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但一个设计师要做到“不老”、“不重复自己”又谈何容易,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应该不断地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与向他人学习。在上海,哪里有什么展览开幕了,费老师总能抽出时间去看,即使走在大街上、商场里,他也会从中去发现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东西。他说这就是“职业病”。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逛书店买书了。为了做好一个陈列,他经常自己花钱去购买大量与陈列内容相关的书籍带回去研究。他告诉我在做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时竟买了上千元的书。他笑着对我说自己家里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可以办个小小图书馆。费老师经常送书给我,向我推荐好书,并劝我要多看书、买书。受他影响,2006年我在他创办的上海创超公司做深圳博物馆“近现代深圳陈列”深化设计期间,逛书城买书也变成了我在上海、深圳、北京工作时的一项生活内容。

现已耄耋之年的费老师仍旧一直关心着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2010年底,我把自己编写的陈列画册《创意与设计》一书寄给他指教,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翻阅之后老师立即亲笔撰写一文《宁静的辉煌——观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陪葬坑陈列”有感》,(发表在2011年2月23日《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令我异常感动。因为我知道,“宁静的辉煌”虽是出自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句子,却是费老师一生陈列艺术美学的最高追求,他使用这样一个标题是对我的设计作品的一种最高褒奖,我深感受之有愧。

近些年,我时常会与费老师通电话,除了问好寒暄之外,谈的更多的还是陈列。身处国际大都市的费老师常向我传递一些展示设计方面的前沿信息。他仍时刻关注着当代中国博物馆陈列的趋势与脉动,对于当今陈列设计,他赞赏与肯定的多,而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与问题,也毫不隐讳地表达出自己的忧虑与困惑。

今年是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也是我从事陈列工作的年龄。手里翻阅着不久前老师寄来的他的两部专著:《探索者的履印——博物馆陈列艺术论文集》(2011年版)和《六十年陈列艺术之路》(2012年版),回想起近二十年来与老师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我心情自然难以平静,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以上文字,算是对自己过去陈列历程的回顾及对老师的一种敬仰之意吧!

(作者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淄博市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研究员)

新闻推荐

寻妻未果男子将5岁女儿扔路边 派出所民警多方联系男子接回女儿竟是为了逼妻子现身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