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淄博大气污染治理遭遇瓶颈 结构问题被认为是最大难题

淄博晚报 2014-08-20 21:02 大字

晚报讯(记者袁一军)记者参加淄博环保世纪行活动了解到,今年1-7月份,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按AQI计)为68天,与去年同比增加8天,良好率增加3.8%。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NO2、PM10基本持平,SO2、PM2.5分别改善3.5%、18.4%。

成绩明显,但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淄博市SO2、NO2分别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有关人士认为,淄博市要甩掉这两顶沉重的帽子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事实上,淄博在大气质量的改善方面已经走到了瓶颈期,除非有强力、得力且持久的举措。

据分析,瓶颈的核心问题主要在四方面。

产业结构性污染突出。淄博市作为传统的重化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偏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占比大,特别是电力、钢铁、焦化、水泥、建陶、耐火材料等6大重点燃煤行业,大气污染贡献突出,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城市。

产业布局不合理。淄博市是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中心城区与周边淄川、临淄、周村、桓台等区县均相距20公里左右,且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区间距离越来越小,逐步形成了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局面。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狭小区域内,周边分布大大小小各类工业集中区20个,火电、钢铁、焦化等重污染企业近百家,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20公里的重污染区域,污染物排放集中。

能源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近万家,年耗煤量约为4500万吨,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36家,总耗煤量为3068万吨,其中,重点燃煤行业电力、钢铁、焦化、水泥、建陶、耐火材料等6大行业共487家企业,总耗煤量为2791.85万吨。2013年,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1.17万吨和14.58万吨,分别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占全省总排放量的12.8%和8.83%。

治理工程进展缓慢。按照国家及省有关政策和标准要求,多数热电企业脱硝设施集中在2013-2015年建设,治理任务集中,治理资金需求量大,技术服务单位有限,导致部分工程处于在建或是前期设计阶段,未建成投运发挥环保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环保部门给出的对策包括深化污染点源治理、强化扬尘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等方面,而在这些“老生常谈”之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则被认为是更重要的举措。事实上,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并非新鲜话题,而近年来的推进情况表明,若非强力、得力且持久的措施,此两项工作要取得重大进展殊非易事。

新闻推荐

2004年,邓小平诞辰百年,晚报记者兵分三路,从嘉陵江到左右江,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茫茫中原到滔滔香江,我们背负行囊,怀着对伟人的深深景仰,开始了具有非常意义的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