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山东,物华天宝,齐风流韵。常听到一句赞美她的话:一山一水一圣人,或谓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笔者思之,不以为确。泰岱高耸,还有渤、黄两海相拥;谓齐鲁孔孟之乡,
一个成真的大国梦
中国几万年的原始社会到了晚期,有许多耳熟能详的重大事件决定着远古历史的嬗变:三皇五帝;炎、黄、东夷、百越四大部落族群的争战与融合;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尧、舜、禹禅让;禹建夏;汤建商;武王建西周……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至今仍不能尽显其貌,因为中国的信史时代从西周时期的前841年方才开始,我们可以将此前的社会发展统称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源头同样没有厘清,“五千年”已不被认可。举山东的例子:1988年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村出土了8000年前的人类活动物证:房址、灰坑、夹沙陶……烟台市芝罘区白石村出土了7000年前的物证:石铲、弹丸、箭簇、磨盘、钵、骨针……这些新石器时代东夷文化的物存把中华文明史推前了几千年。
现在,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聚焦一个重要的拐点:商末。君王帝辛,即纣王:建鹿台,修离宫,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亡国之兆。另一厢,是仍在纣王统治下的小国:周文王西伯,人望日盛,国力渐丰。一天,文王意出猎,耳边响起了周太公亶父的遗言:将有圣人到,辅周强大,就能够消灭殷商建立一个大的国家了。这是多年来日思夜盼的事。文王命卜、出行,途中果见一老者端坐磻溪峡谷的巨石之上怡然垂钓。滋泉微漪,幽篁邃密,石壁嶙峋,红云袅袅。东坡有诗云:“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甲骨:记文王磻溪访太公文王趋前,老者相告:纣无道,末日将来,时不我待;周要革弊重民,选贤纳言,富国强兵,联合四方,准备破敌。文王大喜道:“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载与俱归,立为师。”(《史记·齐太公世家》)老者以其超人的文功武略辅文王修德理政,建树军事,纵横联合,育导武王,终于牧野一战,转动了中国历史的车轮:商灭周立,建朝封侯,一统天下;老者以其首功封齐建齐。周太公、文武王的大国梦成真,老者的大抱负也实现了,封建社会的曙光照临中国。
此老者就被美称为太公望——周太公久望之人。尊称太公、师尚父。
一个纠结的姓和名
在经典的史著中,太公多被称为吕尚或齐太公,虽姜姓,但不见姜太公之称。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吕尚处士,隐海滨。”“太公之卒……子丁公吕伋立。”《楚辞·天问》:“吕望鼓刀在列肆。”《孙子·用间》:“周之兴也,吕牙在商。”《辞海》一言以蔽之:姜太公,吕尚的俗称。概因《封神演义》问世后,民间只言撼天地、封百神的姜子牙、姜太公,吕尚、齐太公竟被遗忘了。
太公之祖姓,可溯之炎帝:炎帝部落生长于陕的姜水;炎帝15世(一说16世)孙伯夷亦姜姓。万千谱牒证实,太公即炎帝48世(一说45世)孙、伯夷34世(一说30世)孙。伯夷何许人?四千年前尧、舜、禹三帝的佐臣,被誉为“心吕之臣”。《说文解字》说:吕通膂,膂即骨脊,所以吕的意涵有如脊梁。《史记·五帝本记》载:“禹、皋陶、后稷、伯夷、龙、益……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舜接帝位,聚议分工:“禹,汝平水土!”“伯夷,以汝为秩宗(主管祭祀、礼仪)!”皋为刑官,龙传令,益管山川……伯夷又“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封山西吕地(后迁河南)为侯,这就决定了后裔的姓氏:“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古人先是女称姓,男称氏;父系社会后氏代替了姓的主导地位,并属贵者专用;得姓受氏可从祖亦可从国、从地邑名,从封号、爵位名,从官从谥从技艺名等;春秋战国以降,姓、氏逐渐混一到只有姓而无氏了。所以,吕尚是最正统的姓名;齐太公是最正宗的称谓,因为他是齐的首君。
吕尚在齐传20世、32君,自吕伋至吕贷,后裔遍及全国和多国,成为姜、吕、邱、崔、高、丁、卢、齐等200余姓的先祖。当然,这些姓氏并非只有太公一个祖源,但太公是主源。
一个生葬地的真相
那么,太公里籍何方?
晋咸宁五年(一说太康元年或二年),即公元279年许,河南汲郡(现汲县)战国时的魏国安厘王墓被盗挖,得大批竹简——先秦晋与魏的编年体史书,因写于竹简故称《竹书纪年》,宋时已佚失,《今本竹书纪年》系伪作。《竹书》记太公事,曰太公“魏邑汲县人。”所以有太公里籍于河南之说,多部史籍的河南说源来于此。
魏安厘王前276—243年在位,《竹书》记事至前299年,陪葬安王,很可能是安王在位期间成书;与此时段大体相当,同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有一部集百家智慧的巨著问世:《吕氏春秋》,主纂吕不韦,秦相,韩国阳翟(河南禹州)人,前292—前235年。前236年,他在编就的《吕氏世谱》序尾记自己为太公25(或26)世孙。前239年,他将竣工的《吕氏春秋》竹简缀于半爿城墙,成“一字千金”之美谈。该书《首时》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吕氏春秋》书影鉴于他的裔孙身份与地位,他是比别人更关心和了解太公身世的。而东夷人何所指?即与炎、黄、百越共存于中华大地上的主要族群之一,遍布以现山东为主体的东方,故将各种“夷”通称东夷,共工、蚩尤、舜、皋陶、伯夷、伯益、后羿等都是东夷的著名领袖。
禹年迈准备让位于皋陶,但皋先禹而故,便禅于伯夷。因为炎黄联盟与东夷两大族团有轮流帝位的约定,禹是炎黄联盟的人,说明皋、伯夷都是东夷人,太公是伯夷之后,无疑是东夷人了。可惜,禹故后子启占据了帝位,远古的禅让制寿终正寝。
太公是东夷人,当然就是山东人了。
秦亡汉起,出了一位史圣——太史公司马迁。他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列二十四史之首。他倾心关注齐史,深谙太公家世,《齐太公世家》开宗明义:“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与《吕氏春秋》“东夷之氏”异曲同工:东海即山东沿海古之东海县或东海郡,也即《后汉书》、《博物志》、《路史·国名记》等具体认定的山东日照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还对东海广而言之:吴国公子季札访鲁,“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太)公乎!国未可量也。”赞太公的泱泱大齐是东海的表率。《战国策·秦策》,谓“太公,齐之逐夫,”《山东古国考》还认为日照莒地在共工、伯夷时代已是姜姓吕地,都印证太公的里籍在山东。至于河南说,概因太公长期离家外出谋生谋职,特别是在河南实地考察、判研殷商国情的时间尤长,不免留下了诸多传说与遗迹。所以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全集》指出:河南说“不免流于附会而已。”
太公立齐建业后,又往周辅政,故后“比及五世皆反(返)葬于周。”(《礼记·檀弓》)《元和郑县志》:“太公卒于镐京,葬于毕,陪文王墓。”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毕,有西安、咸阳境两说。河南汲县有一“太公墓”,与其生地一样,乃系后人据传说而起,太公时代人死后入葬不树不封,并无墓的踪影。况且,由于太公在周的政治地位、他与武王的翁婿关系以及地理、交通、科技等条件,太公故后不可能葬于镐京地域之外很远的地方。
一个生卒年的追寻
2000年11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发布,引起笔者对太公生卒年的关注。因为这个年表改变和整合了学界对三代历史莫衷一是的认知,而太公的岁龄正跨越商周两代。此前对太公岁龄的研究成果甚多,如对淄博影响较大的新加坡丘氏公会《丘氏远祖太公望传略》:生于前1211年(商庚丁八年)八月三日(公历9月12日),卒于前1072年(周康王六年),享139岁。1996年,淄博学者断太公生于前1139年(商康丁八年)农历八月三日,卒于前1010年(周康王六年),享129岁。近十年来,临淄齐文化旅游节等太公诞辰纪念活动多采此年此月此日。但由于《夏商周年表》尚未发布;太公生平没有实录;查考所依资料与推演方法各异,所以上述两个纪年均有一些偏颇。如依丘氏公会所断商则灭于前1122年,周成王在位37年(前1116—前1079年);淄博学者断商灭于前1052年,太公吕尚画像成王在位34年(前1049—前1015年)。而《夏商周年表》将灭商时间定为前1046年,成王在位22年,差异甚大。
笔者据《夏商周年表》,在方家多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节点,对太公生卒年整合研究:(1)依《荀子·君道篇》、《韩诗外传》、《汉书·东方朔传》等典籍,认同太公72岁垂钓磻溪,同年入周辅文、武王16年;(2)前1046年太公辅周灭商、封齐,至前1036年即成王七年在齐10年,又往镐辅周;(3)成王在位共22年,康王前1020年继位,在位6年时即前1015年太公卒,此段21年,三段47年,加入周时的72年(岁),为119年(岁);自前1015年逆推119年,即前1134年,太公吕尚就在这一年诞生了!距今3148年。
学海无涯,“临深使人欲窥”。众说纷纭的太公身世之考远未尘埃落地。近期又有学者对太公年寿作出细致的推断:生于前1138年(商武乙八年),卒于前1036年(周成王七年),享102岁,如太史公言:“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笔者将以此为鉴,再作清窗潜心之功,以表对先祖的敬崇之心,并以拙文作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太公吕尚的诞辰纪念。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