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科研路 ○车纯滨
车纯滨,山东淄川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先后在淄博市新材料研究所、淄博市科委、周村区人民政府、山东省环保厅工作。著有专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山东生态省建设》、散文随笔集《龙泉往事》。现任省政府参事。
1982年1月,我到新建的研究所报到上班。那时候,新材料研究所的科研办公楼都还没有盖起来,临时用于办公和做实验的生产车间紧靠着嘈杂的公路,单身宿舍也在这唯一的四层楼上,隆隆的汽车声响甚至影响晚上的睡眠。虽然如此,我仍然兴奋不已,想着要在这里实现科学研究的梦想。
可能是因为我的毕业论文《合成莫来石研究》(莫来石是一种优质耐火原料)的缘故吧,我被分到以研究耐火材料为主的第三研究室。室主任翁一亭,上海人,高高大大像北方人,但是一张口就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翁主任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年轻的工程师,因为业务精湛被高所长看中从企业调到研究所里来。当时所里就我一个“文革”后的大学生,翁主任对我就特别信任而且厚爱有加,我跟着他做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高铁铝矾土除铁烧结合成莫来石的研究》,这与我大学做毕业论文的课题相近。翁主任对我说,你做过相近的实验,多做点工作,特别是多查查国外的资料。
几个同学在建材部的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工作,从我们的研究所走过去只需十几分钟,那里有许多外文杂志,多数都是翻印的——现在说就是盗版,只有一本原版的《InternationalCeramicReview》。那几年看了许多文章,为了提高业务能力,也为了学习英语。记了一些笔记也做了一些卡片,看到很有用的文章还翻译出来,抄写在一本黑色封面的笔记本上——笔记本后来找不到了,卡片倒还保留了一些,其中有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上。
研究课题进展的很顺利,只是在汇总数据分析结果的时候,有一组数据出现偏差。翁主任让我写研究报告,我在看过的外文资料中找到了数据偏差的理论依据,于是写进了研究报告。1983年11月课题进行鉴定的时候,请了一些很有名气的专家,专家们对我借用来的理论依据心存怀疑,认为那组数据是一个意外。我也觉得专家们说的有道理,但我们也没有再去重复试验,因为并不影响那项科研成果的应用。
1983年初我们开始了另一项研究——《陶瓷微球的研制》。翁主任设计了两套研究方法——电弧炉高温融吹制球和滚球成型烧结。当时研究所的研究条件很差,许多设备还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或者去购买的,那台滚球成型机就是翁主任带着我们两个人乘坐客货两用车去潍坊医疗器械厂买回来的。两套方法都成功地做出了小小的陶瓷微球。
1983年10月,所长派我拿着我们制作的陶瓷微球样品到大庆油田,去问问能不能在抽油的时候用作支撑剂。10月,山东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天,东北已经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了。我在哈尔滨的站前旅馆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到了大庆,至今印象仍然很深刻的是那一望无际的原野,圆圆的干打垒的房子,宽阔的马路上车辆行人都很稀少。找到了大庆油田的技术处,一位中年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说我们做的小球不错,但是现在还没有考虑用这种东西,以后要用的时候会联系我们。
前年到一个生产氧化铝制品的企业——金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去,一个同学在那里兼职技术顾问,老同学和企业的老板带领我参观了装备先进的生产车间。他们告诉我正在生产氧化铝微球,用户正是油田,用于采油支撑剂。用的方法正是当年我们曾经实验过的滚球成型烧结方法,只是原料有些不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
翁主任在业务上堪称我的老师,但在工作中对我很器重,生活上也很关心我。我当时刚刚结婚,因为工龄短单位不分给我液化气炉具和液化气罐。翁主任家里有两套,就借给我一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那两个题目做了2年的时间,到1983年底都结题了。翁主任和他夫人叶老师都是上海人,到山东十多年了,却一直不适应北方的生活习惯。他们1984年初开始酝酿调回南方,到年底调到苏州去了。翁主任离开淄博后,1987年回来过一次,给我带了几包上海糖果,说他在厂里担任副厂长,工作很顺心,可以经常回上海看看父母。1989年给我写过一封信,我那时候已经离开研究所2年多了,信中问我离开研究岗位的工作情况,话语之中是殷切的希望,我当即回了信。后来就没有再联系,现在翁主任肯定已经退休了,他和叶老师可安好?
新闻推荐
淄博市交通事故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 6成交通事故与摩托车有关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