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柳泉清清》妙在清 ○国承新

淄博晚报 2014-06-06 17:19 大字

国承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学会会员。从1967年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风从故乡来》、诗集《风流孝妇河》,著写《苗得雨诗文启示录》、《臧克家诗文启示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作为淄博人以出了个柳泉居士蒲松龄为荣,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让他成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因此自清以来写仰慕蒲翁的散文连篇累牍。然当我偶然从《文艺报》上读到张洪兴先生《柳泉清清》一文时,竟有惊鸿一瞥,眼睛一亮之感,于是乎一连两天细读了三遍。我认为《柳泉清清》一文之所以拿人、召人、缠人,让人不能放手,除了作家巧用清新的笔调,轻松的心态入纸着墨之外,关键是他从头至尾都在“清”字上着墨,用清清二字贯穿始终,用一个“清”字把蒲松龄一生清幽的出生地,清苦的生活,凄清的心境,清高的秉性,不清的历史背景和被生活所迫,从热心科举到悲愤著书、“隐语”人生,从豪放不羁到清静如水的人生之路、著书之路,写成了一张路线图。一路读来既有娓娓道来之韵,又有润物细无声之感。让读者在清静之中追寻了一次蒲松龄的足迹,也从中感悟出了顺境出人才、逆境出巨匠这一规律。外国的贝多芬、巴尔扎克,中国的曹雪芹、李白、杜甫都是蒲松龄人生与著述的同道者或先哲,而此文之所以有如此震撼,关键在作家把一个清字的妙处写的淋漓尽致。

《柳泉清清》一文,一开始就用“有一泓清清泉水叫柳泉。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蒲家庄。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永远的和这个村庄和这泓泉水连在了一起。”下面就分6部分围绕着这个清字做文章。一至三节围绕清幽的环境先写了不清明的社会,从当朝的严禁结社,金圣叹的被处死,到“年轻狂放的蒲松龄选择了‘隐语\’的世界,花妖狐魅们登上了他的舞台。”用幽清的环境对照不清的社会制度和“蒲松龄只分到了20亩薄田240斤粮食,只能够吃三个月。还有三间位于村口的破房子,连门板都没有”的清苦生活。自然的优美,世道的恶劣,饥寒交迫的窘况,屡试不第的科举道路,把持才清高的蒲松龄逼向与黑暗抗衡的杠杆或叫武器——著书立说。从第四节到第五节作家又从蒲松龄到西铺执教30年毕家万卷藏书,优越的条件及他的心境逐渐由清高向凄静、清静转移,完善、填充、修改《聊斋志异》这一鸿篇巨擘。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集日夜为裘”、“浮白载笔”的清净之心,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

在作家概述了蒲翁《聊斋志异》有30多种版本和多国语言在世界传播和以《聊斋志异》内容改编的160多部戏剧、电影、电视剧这一影响中国300余年、甚至世世代代的传世之作后,作家在第六节一开头又用了“柳泉清清,泉水四溢,一条唱着清歌的小溪,日夜不停地流淌。”用清清的歌暗喻了《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是缓缓的、不间断的,不仅活在书上,也活在民间,活在人们的嘴上、心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家用“想不到的是,一生豪放不羁的蒲松龄,因写《聊斋志异》屡遭不顺,而最终成全了蒲松龄科举梦的却是他的《聊斋志异》。”对第四节中作家从“须知,从古至今,作为组织选才,首先选的是共性的东西,在共性的基础上的个性有时才被重视。卓尔不群的个性是很难纳入一个集体和组织的视野的。蒲松龄就是在这多重矛盾中生活着。正是这多重矛盾的发展,最后抑制了他与社会上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应该有的共性,明显的扬长了他的个性。由之,再选共性这一关里,总是被排在外面。这造成了他科举一直不中的。”惊世骇俗之言进行了深化和总结,读来令人惊醒。在蒲松龄命运终结时,作家写到“正月二十二日清晨,他倚窗而坐,从晨曦初上到日头西斜,他一直默默地坐着,听着柳泉四溢的汩汩声,在一方静谧平和中安然入睡。”笔锋一转,又用“清清泉水,漫过井口,溪水叮咚流去,向世人们播送这位仙人不朽的传奇故事”结尾。文章一开始用清清泉水,结尾又用清清泉水,连标题也用的是《柳泉清清》,围绕柳泉写柳泉居士,又通过柳泉居士衬托历史、人生,二者相互交叉,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一个清字布局、谋篇、铺展、深化,把一个清字演绎的出神入化,妙不可言,让人在一种轻松平静中领略柳泉一地,居士一名的清幽深奥之处,读读此文,浑身都透着清爽之感,说不尽的快哉。足见作家散文的魅力。

新闻推荐

6月6日是第十九届全国爱眼日,每天抱着手机、揣着平板、对着电视的读者都要注意改改生活习惯了,医生建议: 连续看屏幕别超40分钟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