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临淄八大景 (三) ○谢志新
谢志新,1950年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会员,全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教育学会会员,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专著《屐痕集》、《放歌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临淄在1970年以前为县制,自1970年1月以“淄博市临淄区”的名义对外办公。新中国成立前该县下设五个区,县城一带为一区,县城以东,从北向南依次为二区、三区;县城以西,从北向南依次为四区、五区。
明朝末年,临淄县的北高阳有一个韩超然先生。此人举人出身,隆庆二年(1568年),曾授山西道平阳府蒲州知县。他为官清正,洁己爱民,重农业,办教育,兴利除弊,深受蒲州百姓爱戴。著有诗集《宦游录》。他归纳、总结了临淄县的人文、自然景观,赋诗一首,题为《临淄八大景》。其内容是: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搂头听晓钟。”
“古冢遗迹怀晏相”说的是人们在晏婴冢旁深切怀念“辅弱主以图强、佐景公以中兴”的贤相晏婴的动人情景。晏婴冢,在今临淄区齐都镇(解放前隶属临淄一区)永顺庄东南350米处,墓高约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五月钦差巡抚都察院御史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一方和清康熙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晏婴(约公元前585——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晏子的节俭力行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住的是低矮狭小的住宅,乘的是驽马破车,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干饭就咸菜。身为大国的宰相,生活如此清苦,连国君都看不下去了,要给他换住宅、换车子、赐金银、加封邑,但都被他谢绝了。后世之人对晏子异常崇敬。清代诗人邓性在《晏婴遗冢》一诗中这样写道:“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清代另一位诗人崔振宗也在《吊晏婴冢》中留下了“匹马空郊泪欲倾,苍烟远近暗荒城。交游海内生平遍,衰草斜阳哭晏婴”的著名诗句。
“荒台故址吊桓公”描写的是后人登临桓公台,凭吊这位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的情景。桓公台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解放前隶属临淄一区)西关北,即长胡同东南约一公里处,是齐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俗称“梳妆台”、“点将台”。据探测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齐故城的制高点。台南坡稍缓,其余三面坡度略陡。桓公台150米外,原有河沟围绕,现已淤积如平地。台四周是大片的开阔地,均属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宫殿遗址。桓公台正南有“桓公台建筑遗址”标志石碑一方。并阴刻说明文字,文谓:“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在桓公台东北200米的地方,曾发掘清理出一处汉代建筑基址及汉代冶铁、铸钱遗址,其下层是东周时期的宫殿基址,柱础石仍完整无损;东北1000米处,现存一处6000平方米的宫阙遗址,高出地面约半米,俗称“金銮殿”。它是以桓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的一部分,曾经在此出土了铺地花纹方砖、屋脊砖及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瓦当等。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名叫姜小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