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史的严谨与诗的灵动——读陈光奇长篇历史小说《呼啸北洋》○聂廷生

淄博晚报 2014-05-22 17:20 大字

淄博市著名作家陈光奇先生(笔名野芒)的长篇历史小说《呼啸北洋》,今年4月份刚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就迅速登陆当当、亚马逊、京东、淘宝、孔夫子等各大网站及新华书店销售。这部40多万字的小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袁世凯与段祺瑞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作了比较客观、非常生动的渲染和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中国国体、政体的巨大变革与社会的动荡变迁,将政治官场上林林总总的世态人心、众生之相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书既有着史的严谨厚重,又有着诗的形象灵动,让读者在丰富历史知识、品味历史人物的同时,也享受着艺术的感染与文字的快感,好看耐读,别具情趣,是现在众多历史小说中视角独特、开掘深刻、形象丰满鲜明、语言畅达典雅的好小说,显示了作者丰厚的历史素养和扎实的艺术功力。

作为一部首发于天涯社区等网站并深受欢迎的历史小说,陈光奇先生的《呼啸北洋》既没有像时下流行的架空小说、穿越小说那样只是借着历史的外壳而满篇充斥着现代人试图改写历史的奇思玄幻,也没有像新历史小说那样以激进的叛逆姿态借言说历史而过度地书写自我的情愫,更没有像传统历史小说那样以革命、阶级、国家的名义而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做着简单的概念图解。《呼啸北洋》非常可贵的在一点就是史的严谨厚重,对史传传统所尊崇的信史品格的坚守。

这不仅表现在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如小站训练新军、彰德南北会操、逼迫清帝退位、组建国民政府、洪宪帝制复辟等都是以丰富坚实的史料为基础,也不仅表现在对北洋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军装、诗词典故、典章制度等细节都是下了一番考证探究的功夫,最为根本的是作者追求史性写作,以对历史史料的深入解读为基础,以客观信实的态度,以个体名义进入历史言说,力求提供一种清新客观的视角,摆脱意识形态、个人偏好以及利益纠葛的牵绊,按照历史“本事”去演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实面目。于是,作者就把“历史史料中的”与“自己感悟的”袁世凯、段祺瑞等早已远逝而去的人们融合为一,活现在了你的面前。读书时,你只觉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常常随着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心中浮现起当时的历史场景,人物在你面前活了起来,

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小说”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反映生活的形象性,文艺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就是如何创造高度形象性的艺术形式的问题。呼啸北洋》表现出来的“诗的形象灵动”,在形象塑造、叙事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

《呼啸北洋》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单是于史有据的就有100多人,既有诗酒风流的文人雅士,也有密室阴谋的谋士军师,既有拼杀疆场的武夫军人,也有衮衮华胄的王公大臣,有的虽着墨不多,但都富有特点,特别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徐树铮、慈禧、载沣等主要人物更是鲜明丰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袁世凯治军有术,御人有方,借小站练兵、彰德秋操,把五千兵丁训

练成虎狼之师,成了他此后呼风唤雨、实现野心的本钱。光绪和慈禧死后,袁世凯面临性命之忧,外借段祺瑞大胆援手,内靠奕劻巧妙转圜,最终被开缺回籍。辛亥之时,党人声势浩大,清廷茫无所措,袁世凯及其豢养的北洋军队处于举足轻重之地位。清军屡屡败退,朝廷无奈之下只得请袁出山。袁世凯诡计百出,采用养敌自重之术,“拿朝廷压党人,拿党人压朝廷,自己从中取利”。袁世凯还使出枭雄手段,指使段祺瑞联合各地军阀上奏,要求共和,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上了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也在其提携下,成为陆军总长。但是,在权力的顶峰,两人却因权利而渐生嫌隙,并渐行渐远。袁世凯对段祺瑞处处提防,多方削夺他的权力,段祺瑞则不再俯首帖耳,多有抵触。两人钩心斗角,猜忌拆台,明争暗斗。特别是在袁世凯欲行帝制时,段祺瑞公开反对,两人发生了激烈冲突,由知己变成了仇敌。最后,袁世凯身败名裂,在沮丧中死去,段祺瑞则接过了北洋大旗,成为新的北洋领袖。小说在刻画袁世凯、段祺瑞等枭雄形象时,避免了简单化、概念化,而是把每个人物都当做人来写,遵循对人性的深刻把握,运用丰富精彩、入情入理的细节场面,既写了他们的才智卓越、精明过人、富有野心、诡计百出、手段狠辣等共性特征,又着力突出了其鲜明的个性,如袁世凯的虚伪奸诈、表里不一,段祺瑞的果敢沉毅、重情重义等,都给读者以新的启迪。

小说主要描述了从小站练兵袁世凯与段祺瑞相识相知,到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段祺瑞接手北洋这段历史,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但这期间决定袁、段命运,影响中国发展的大事却风起云涌,波诡云谲,

如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慈禧驾崩、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洪宪帝制等等,每一件事情都头绪繁多,就连历史学者讲起来也感到头疼,更何况小说家了。但作者以北洋两大巨头袁世凯与段祺瑞相遇相知、亲如兄弟到反目成仇作为小说的叙述主线,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把能直接表现两人思想性格、相互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置于前景,而其他事件人物则设为远景,略作介绍甚至舍去。有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虽与袁世凯命运攸关,但头绪太多,也并非小说表现的重心所在,于是作者就借光绪之死时袁世凯的心理感受,寥寥百十字而写尽两人恩怨。如此处理,使得整部小说虽纷繁复杂而主线清晰,人物众多而重点突出,近则浓墨重彩,远则云淡风轻,显示出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结构的高超能力。在章节设置上,作者继承了章回小说的传统,用凝练精当的回目和小标题,突出人物关系,设置故事悬念,强化阅读期待。而在各章节的内部叙述上,巧用蒙太奇手法,如电影镜头的组接,闪展跳跃,回旋腾挪,显示了一种富于变化的快节奏感。

《呼啸北洋》的语言极富特色,简洁明快,形象畅达,驱遣古人现成典故语句运用自如,吸收现代方言俗语生动活泼,叙述语言具有很强的动作感,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和个性,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作者非常了解多数读者在阅读长篇历史小说中常常容易遇到的问题,小说中陆续出场的人物繁多,而且多是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当众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同时出现的时候,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会使写作者浪费许多笔墨。然而,作者用很少的文字很简单的情节,简洁自然地对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安

排一段插叙交代,这种写法对读者来说既清楚明白又能引发联想,读起来十分畅快。比如,在“小站练兵”一节中,袁世凯第一天视察训练,段祺瑞因妻子生产而没有出操,冯国璋、王世珍去为段祺瑞报信。小说这样写道:

冯国璋、王士珍与段祺瑞在天津武备学堂时便是同窗,也皆是出类拔萃的角色,自然惺惺相惜,那时就结成了兄弟。后来王士珍去了直隶总督叶志超手下,做起山海关武备学堂总办,冯国璋则到淮军聂士成那儿当了差。段祺瑞却是从德国回来后在威海淮军里做教习,几年来虽是各奔东西,哥儿三个倒没断了音讯。也是机缘,袁世凯编练新军,三人在小站重又聚到了一块儿,自是高兴。今日早晨,王士珍与冯国璋都暗叫不好,替段祺瑞着急起来。看来袁世凯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角色,又铁了心使出铁腕治军,段芝泉这回怕是撞到枪口上了,保不准便做了靶子。两人约了,赶紧瞅个空儿来给段祺瑞报信,好让他早拿个主意。

短短二百余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既写清了三人的相互关系,也交代了他们各自十多年来的履历,既点明了袁世凯的性格特点,也突出了对老友的担心和此行的目的。一石多鸟,简洁凝练。另外,陈光奇先生小说的语言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合朗读,这在时下的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其实,2008年他的第一部表现民国军阀韩复榘的长篇小说《阀乱》出版后,就曾在多家电台播出,广受好评。《呼啸北洋》继续保持了这一语言特点,既有现代口语的通俗生动,又有古代散文的庄重典雅,雅俗共赏,读来别有滋味。

陈光奇先生先后从事过教师、新闻工作和企业管理,现为自由撰稿人,擅写历史小说和政治官场小说,曾有新闻作品及小说获得全国性奖项。他对民国历史情有独钟,素有研究,近年出版了描述韩复榘的《阀乱》、袁世凯与段祺瑞的《呼啸北洋》两部长篇之外,二十多万字的历史专著《民国武夫ABC》也已登录百度的付费读书,而且表现中原大战的《兵戈1929》《兵戈1930》也已杀青,即将出版。我们相信,他的新作自会给人带来新的精彩。

新闻推荐

严查“代步车”最高可罚两千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