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帮扶有组织基础 发展有设施保障 增收有产业支撑 山区脱贫奔康的“池上样本”

淄博日报 2014-01-27 06:44 大字

□本报记者姜乾相通讯员李天三田蕾

编者按:博山区池上镇是山东省重点贫困镇,全镇44个行政村中有19个村被确定为省、市重点扶贫开发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该镇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发展,因地制宜,因贫施策,走出了一条帮扶有组织基础,发展有设施保障,增收有产业支撑的脱贫奔康新路子。

抓造血

——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池上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去年,全镇实施的脱贫奔康项目达到24个,总投资额达到2.2亿元,其中17个项目已竣工通过验收,带动贫困农户上万人次。池埠村实施的800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把原来农民的分散种植集中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和销售,畅通了销售渠道,保证了蔬菜价格,每亩菜园与往年相比增加收入1600元。该镇积极推动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成功引进山东豆禾、山东上水等系列农业开发项目,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水平。淄博山珍园优质速冻桔梗出口产业园项目,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达产后每年可出口速冻桔梗2000吨,实现产值2000万美元,吸收产业工人400人,发展订单种植5000亩,推动农民直接增收1200元以上。食用菌种植是继桔梗加工后的又一新兴产业。池上镇食用菌生产基地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农户负责菌棒生产和出菇采摘,农户从土地流转和菌棒生产中获得收益。去年,基地新流转土地20亩,发展食用菌日光温室大棚12座,面积6000平方米。建成后,食用菌原料生产订单基地可达3000亩,订单农户将达500家,可带动50家农户发展香菇栽培,形成年产香菇菌棒50万支的生产规模。抓设施

——增强农业发展承载力

池上镇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承载力。该镇实施了百公里路网建设工程,相继完成戴北路、池李路、大南峪路三条主干道共计24公里的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15个村8000余人的“出行难”问题。完成了赵庄、板山等4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2800余人告别“吃水难”。治理河道2公里,修建塘坝8座,立面整治5000多平方米。农村吃住行条件的不断提升,增强了资本进山、游客进山、文化进山的吸引力。中郝峪村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础上,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主要内容,开发了溪水漂流、户外攀崖、真人CS野战等20余项旅游活动,年接待游客已达10万人,年营业额达到1400余万元,群众实现就地致富。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11倍,仅每年的住宿收益,户均就达到了6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东强介绍说,游客进山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村民乐观向上、村风淳朴和谐更是精神脱贫的体现。

抓机制

——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

池上镇不断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全力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镇村成立土地流转调解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土地联合出租、土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土地合理流转,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已达近3万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业生产效益。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对省市贫困村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帮助各村强班子、谋思路、引项目。去年,齐商银行先后为石臼村提供12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该村完成了1000米的生产路硬化和400米的村内路整理工程,新建大口井1眼,村内河道治理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在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后,该村将发挥其原生态特色,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养殖,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该镇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扶贫开发先进村和高效农业生态项目定期进行考评并给予表彰奖励。建立科技培训机制,积极邀请和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到农业基地进行科技培训,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至2名科技带头人和一批技术明白人,每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促进农民主动脱贫。“扶贫开发不是一日之功,脱贫奔康不是一时之效。需要我们健全机制、创新思维、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池上镇镇长陈建峰说。

新闻推荐

郑重的承诺满意的答卷 ——市直机关“三服务一争创”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就承诺践诺工作答记者问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